会话分析:理论及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6 10:06浏览数:1756评论数:0 收藏

会话分析作为社会学的一种研究方法,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于对言谈活动的深入描写涉及到语言交流的主要方式,因而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的青睐。会话在话轮交替中展现出动态性与协商性,每一步都是构成正确理解下一步的前提。会话分析是基于自然场景下言谈应对(tall in interaction)的研究,序列组织是其核心分析单位。对于会话分析研究的学科属性、研究目标、核心原则以及具体的应用研究,于国栋及其团队对对汉语会话语料展开了大量、细致的描写,在国内外发表了一系列成果。本期热点聚焦择其一二,以飨读者。

吴亚欣  教授 专家简介

会话分析的学科背景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通过观察言谈应对(talk-in-interaction)来发现社会秩序。会话分析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学科思想上主要受Erving Goffman和Harold Garfinkel两位社会学家的影响。

Erving Goffman(1967)提出了交际秩序(interaction order)的思想,认为言语交际自身就是一种社会机构,交际秩序本身就是机构秩序(institutional order), 并指出言语交际这一社会机构是其它社会机构运作的基础。这一思想对当时会话分析创立者们的影响就在于他们选择了言谈应对作为他们观察分析的对象,并把它作为了一种社会机构(interaction as institution)来研究(Heritage,2009),这一点从“会话分析”这个学科的名称可见一斑。

会话分析所受的最直接的影响来自于Harold Garfinkel提出的民俗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民俗方法学的研究任务是发现社会成员共用的、能够让社会成员对相同活动达成相同理解的方法(Garfinkel,1967)。简单讲,民俗方法学就是对社会成员理解和构建社会秩序所用方法的研究(Hoey& Kendrick,2017)。Garfinkel认为,社会成员在进行日常活动的时候,已经把理解这些活动意义的方法植入到他们行为的细节当中,这些方法是可以被观察到的,也是可以被描述的,也就是说,是可以被解释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俗方法学也就是对社会活动或行为的可解释性的研究。受此思想的影响,会话分析认为交际者建构和识别会话也共用一套交际者共享的方法和步骤,也就是言谈应对的民俗方法。这套民俗方法就是社会成员产出和理解言谈应对不可避免要共用的方法。也正是因为社会成员共用这套方法,社会成员在互动交际时才能达成互解(Heritage,2009)。

会话分析就是通过细致观察自然发生的言谈应对,并对其进行缜密分析的一种定性的研究方法,属于实证研究,采用的是归纳法。会话分析的主要研究目标就是识别、描述和解释交际者执行和理解社会行为所采用的有序的、重复出现的方法(Margutti, Taino, Drew &Traverso 2018),进而揭示言谈应对背后的社会秩序。

顶票:0; 踩票:0    

郭慧  副教授 专家简介

会话分析的核心概念

会话分析以自然发生的真实会话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们在言谈应对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发现并解释人们执行社会行为时共用的方法,进而揭示言谈应对的内在规律及其背后的社会秩序。社会行为、序列组织、话轮设计是会话分析研究的核心概念;具体来讲:社会行为是会话分析研究的抓手,它需要交际者通过合适的话轮设计来实现,会话的序列组织则是社会行为存在的客观依存和动态语境。这三者相互糅杂、共同作用,密不可分。

行为就是人们通过各种交际资源做的事。说话即做事(Austin,1962),言谈应对中的各种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会话来发起、组织、开展、并完成的,如请求、邀请、建议、帮助、评价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行为。会话分析的研究重点是人们在言谈应对中如何执行和理解行为(Heritage,1984),即行为的建构和理解(action formation and ascription)。而这两方面都离不开执行行为的话轮构建成分(TCU)的构成及其所在的序列位置(composition and position)(Schegloff,2007)。社会行为实际上是社会关系、社会规约和社会秩序的缩影,会话分析就是要通过研究行为来揭示其背后的社会规律。

社会行为是通过TCU得以执行的,而话轮转换机制(Sacks,Schegloff& Jefferson,1974)就揭示了看似杂乱无章的自然会话的有序性,为话轮与话轮间如何取得连贯而构成一个有组织结构的行为序列提供了基础和解释。每一个话轮与其前后话轮都有着密切的逻辑联系。当前话轮执行的行为是对前一话轮执行行为的回应,同时又投射了下一个话轮可能执行的行为。话轮之间环环相扣,延续不断,从而构建了行为实施的序列语境。所以说,会话分析关注的行为是在序列中不断推进与协商而完成的,序列是行为发起、展开、结束的路径(trajectory),而行为则是会话序列形成的原因(sequences of actions)。

行为在序列中的具体实施方式就是话轮设计,话轮设计是话轮、行为、序列的交集,体现为交际者在序列发展的不同位置选择不同的语言或非语言资源执行不同的社会行为。在序列特定位置反复出现的、执行同一行为的稳定的话轮设计特征就成为会话常规,是人们构建和理解社会行为、达成会话互解的共用方法,也是分析者判断行为的资源。

总之,明确行为、序列和话轮设计这三个基本概念,厘清它们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是深入认识会话分析学科和正确应用会话分析研究方法的前提。

顶票:0; 踩票:0    

于国栋  教授 专家简介

会话分析的研究设计

会话分析的研究设计主要包括题目确立、内容分析、论文撰写等环节。

研究题目的产生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一、通过对所收集语料的无目的审视(unmotivatedinquiry)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某种交际现象或交际规律,这是从会话分析研究视角发现研究题目的最基本的方法。二、研究者出于自己研究兴趣而决定关注某种具体的社会行为(比如,道歉)或某种特定的言语交际(包括日常言语交际和机构性言谈应对),随后开始收集语料,并开展研究。如果研究者关注的是某种具体的社会行为,那么就需要从所收集的语料中寻找该社会行为的例子,并框定该行为所在的序列;如果是某种类型的言语交际,那么就要对所收集的相关语料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研究。三、研究者还可以开展应用型会话分析研究,发现从业者在交流方面的困难和障碍,并实施介入(intervention)(李枫、于国栋,2016),从而提高从业者的服务水平。

无论研究者以上述何种方式确立研究题目,他们在随后的研究中都需要落脚到社会行为这一根本上,并发现与社会行为相关的会话常规、话轮设计和序列组织等。具体来讲:识别交际者使用特定的TCU执行的行为,考察该TCU执行的行为与前后话轮/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 以及这些TCU/行为之间的投射性等。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研究者除了要对所确立的研究对象进行客观的观察和分析,以期揭示交际者展现给彼此的交际规律和模式外,还需要对所观察和总结的模式和规律进行阐释(比如,话轮转换机制体现的是交际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Sacks, Schegloff & Jefferson, 1974)。既能发现交际规律,又能对所发现的规律给予科学解释,这样的研究才是完整的会话分析研究。此外,在内容分析阶段,研究者必须对自己所收集的语料保持灵活开放的态度,能够舍弃貌似属于但并不属于自己研究的例子,同时又能够不断收集丰富自己的语料,尤其要能够充分利用反例(deviant case)证明规律和模式的存在。

论文撰写过程中,研究者必须严格按照会话分析的方法和正确使用会话分析的术语来分析语料、撰写文章,避免“讲故事”,避免流于表面的肤浅描述,避免揣测交际者的意图等。我们要做的是客观再现交际者展现给彼此的社会行为、行为方式、交际规律以及它们背后的社会秩序等。

 

参考文献

Austin, J. L.1962.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Garfinkel, H. 1967. 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M]. Cambridge, England: Polity Press.

Goffman, E. 1967. Interaction Ritual: Essays in Face to Face Behavior [M]. Garden City, New York.

Hoey, E. M. and Kendrick, K. H. 2017. Conversation analysis. In A. M. B. de Groot & P. Hagoort (eds.), 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inguistics and the Neurobiology of Language: A Practical Guide. Wiley Blackwell: 151-173.

Heritage J. 1984. Garfinkel and Ethnomethodology [M]. New York: Polity Press.

Heritage, J. 2009. Conversation analysis as social theory. In Bryan Turner (ed.) Blackwell Handbook of Social Theory. Wiley-Blackwell. 300-320.

Margutti, P., Taino, L., P.Drewand V.Traverso.  2018. Invitations and responses across different languages: observations on the feasibility and relevance of a cross-linguistic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the study of actions. Journal of Pragmatics: 125: 52-61.

Sacks H., Schegloff, E., Gail Jefferson. 1974. 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 [J]. Language, 1974,50(4):696-735.

Schegloff E. A.2007.Sequence Organization in Interaction.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李枫、于国栋,2016,介入:会话分析应用研究的新视角,《外国语》39(6):97-108.

顶票:0; 踩票:0    

发表您的观点 共有0人发表了0条评论及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