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英语的理论内涵与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19-11-20 11:26浏览数:2196评论数:0 收藏

学科英语是高等教育中各学科所用英语的表述及背后的知识体系,是组织不同学科知识的英语变体。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学科英语研究对培养高层次外语专业人才和推进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期热点聚焦节选深圳大学彭宣维教授的《学科英语研究——高水平英语教育问题与对策述要》(2019)、厦门大学杨信彰教授的《学科语篇研究的若干问题》(2019)和北京科技大学何中清副教授的《功能语言分析视角下数学语篇中的衔接特征》(2018)等三篇论文中的部分内容,从学科英语研究的缘起、概念的内涵、研究方法的选取和研究意义等方面展开讨论,供广大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参考。

彭宣维  教授 专家简介

迄今,学科英语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大都还只是初步的,包括剑桥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系列丛书;它们的着力点不均衡,更不系统,缺乏有效的语言学范畴指导;国外的成果多一些,也更为深入。

为此,我们以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学科门类为出发点,从议题和大致表达特点的角度,确立 13 个总体研究领域:哲学英语、经济学英语、法学英语、管理学英语、理学英语、工学英语、军事学英语、教育学英语、农学英语、历史学英语、文学艺术英语、医学英语、以及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英语。这些都是本文说的学科英语(Disciplinary English)的主要领域。学科英语比较具体,指某门具体学科的英语特性(曾蕾、尚康康 2018:54)。所幸,我国学者在一些专业外语的教学方面正在积极探索(如陈香兰等 2011;张法连 2018 等)。我们拟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系统的学科英语研究。

学科英语是一组变体,从高度专业化的表述到普及读物,包括正式与非正式连续体。有些学科英语,如理论物理学、医学、生物学,其英语表达的专业性很强;有些学科,如经典哲学英语,其抽象化程度很高;而课堂话语等学科的英语就相对容易。它们在复杂性与难度上形成一个连续体。其中,高度专业化的学科英语就是科学英语(Halliday 2004),也称学术英语(也见Hyland 2004,2006,2009,2012;Hyland & Shaw 2016)。这是本项目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逐步与口语表达方式脱离、学会使用学科话语的理性依据(Halliday 1978b)。

不同学科门类及其包含的各个学科有自身的特点。正如 Hyland(2004)所说:哲学语言做“论辩”,工程英语做“汇报”,生物语言做“描述”。这就要求学科英语研究进行学科门类之间及其内部特点的深入对比:先研制13 个学科领域的语料库,做比较描述,给予总体归纳与相应解释,继而系统梳理具有不同难易程度的语言项目。有人担心这一思路与整体教学的理念(如韩宝成2018)相悖,其实只有分才有总,否则盲目一片。

据此,学科英语与行业/职业英语(professional)的所指对象相近,但侧重点有别:学科英语作为一个术语,特指以学科群(subject group)为代表的学校教育专业涉及的英语变体;而行业/职业英语侧重于不同职业领域的专门用途英语,包括法庭、课堂、商场销售方面的职业培训、桥牌和带有学术特点的英语变体。不过,其中那些包括职业培训和桥牌在内的英语变体一旦作为知识体系写进教科书,也是学科英语的内容之一。在此,行业职业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所指是一致的。但它们与学术英语(Academic)的所指范围有别:学术英语指具有学术性的学科语类。

 

部分参考文献:

Halliday, M. A. K. 1978. Is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like learning a first language all over again? [A]. In Ingrain, D.  E. & T. J.  Quinn ((=eds.). Language Learning in Australian Society[C]. Melbourne: Australian International Press & Publications Pty. 3-19.

Hyland, K.  2004. Disciplinary Discourses: 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曾蕾、尚康康,2018,学术英语教学与学科英语研究的互动模式探讨[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1):53-59。

 

摘选自:彭宣维,2019,学科英语研究——高水平英语教育问题与对策述要。《外语教学》40(2):1-7。

顶票:0; 踩票:0    

杨信彰  教授 专家简介

学科语篇的研究和学术语篇的研究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学术语篇研究的方法可为学科语篇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参考。Hyland(2009:20)将学术语篇的研究归纳为三大类:语篇的角度(包括语类分析、语料库分析和多模态分析)、语境的角度(如科学社会学、社会历史的视角)和批评的视角(如批评性话语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不同学科的语篇特征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实证性的量化分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显得很有必要。由于学科研究的深入和分类的细化,学科之间在词汇语法层面上的细微差异有时需要借助语料库的统计和分析才能表现出来。除了调查问卷、访谈、实验、案例分析、实地观察等手段之外,语料库为学科语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具。据Andersen(2016:21-22)的介绍,语料库的分析有两种相互互补的方法:以语料库为驱动的方法和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有个预先的假设,而以语料库为驱动的研究对语料中的词形或范畴几乎没有做出假设,但由于研究人员在语料库检索中起着作用,这两种方法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应该是互补的(Andersen 2016:21-24)。

学科语篇涉及学科知识的建构、传播和理解,因此需要融合相关学科的理论对其展开多维度的研究。学科语篇包括了某一学科领域的论著、教材、课堂话语、科普语篇等。这些语篇都与学科知识相关,但又随学科和语域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就教材来说,Hyland(2000:104-105)认为教材是学生学习学科概念和分析方法的一种基本手段,也是学科知识的具体体现。从Martin(1993:221-222)的分析看,学科教材可看作是重新语境化的教育语篇。上面的讨论说明学科语篇研究是个多学科的领域,一个很好的途径是从学科语篇和语境的角度出发,结合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关注知识的社会基础,重视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在学科知识的创建、传播和理解中的作用,根据知识的特征研究各种符号资源表征学科知识的方式,探讨学科知识、学术写作和身份构建之间的相互联系。

参考文献:

Andersen, G. 2016. Using the corpus-driven method to chart discourse-pragmatic change[A]. In H. Pichler (ed.). Discourse-Pragmatic Variation and Change in English: New Methods and Insights[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1-40.

Hyland, K. 2000. Disciplinary Discourses: 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 Essex: Pearson Education.

Hyland, K. 2009. Academic Discourse: English in a Global Context[M].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Martin, J. 1993. Life as a noun: Arresting the universe in science and humanities[A]. In M.  A. K. Halliday & J. Martin (eds.). Writing Science: Literacy and Discursive Power[C]. Pittsburgh,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221-267.

 

摘选自:杨信彰,2019,学科语篇研究的若干问题。《外语教学》40(2):8-12。

顶票:0; 踩票:0    

何中清   专家简介

“学科英语”(Disciplinary English)对不同学科的英语进行系统描写和分析,构建完整的学科英语图景,为我国外语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内容参考,近几年愈发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彭宣维,2019;曾蕾、尚康康,2018)。在所有学科门类中,数学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很早就开始对数学语言的研究。Ranta(1994)首次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数学语言,指出研究数学语言有助于更好解读一般语言问题。在此之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语言作为一种通用的科学语言已经成为各领域和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在过去的20年,数学语言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学语言的复杂性和数学语篇的理解(Cocking & Mestre, 1988;Mousley &Marks , 1991),以及数学语言和一般语言的关系(Ranta 1994: de Bruijin 1994)。在国内,目前数学语言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学语言的一般特点和数学语言相关教学思想的梳理(管梅,2002),以及数学阅读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刘浩文,张维忠,2003;许世红,罗华,2001)。总体来看,当前国内外学者对数学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学语篇中的词汇、符号和个别特殊语法现象,缺少一个连贯的理论对数学语言进行系统描写和分析。功能语言分析(Functional Language Analysis)主张从语域角度讨论语篇中的“内容”、“风格”和“组织”特征,探讨语言和意义之间的联系,在学科英语和基于内容的教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Fang 2010;Fang & Schleppegrell 2008; Schleppegrell 2004)。

笔者在功能语言分析视角下, 探讨了数学科技语篇中的衔接特征。研究发现,在衔接手段的总体分布上,分布最广的是指称和词汇衔接;在衔接手段的实现形式上,指称中的定冠词the和比较指称,以及词汇衔接中的重复词汇的使用都比较广泛,突出了数学科技语篇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衔接距离上,直接衔接纽带在数学科技论文中的使用要多于非直接衔接纽带,这使得数学科技语篇中句子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凑。

笔者验证了衔接理论在学科英语语篇分析中的适用性。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不同类型的语篇在衔接特征上会有所不同。数学科技语篇中衔接手段的分布和实现形式,以及衔接距离特征等反映了数学学科英语中的“组织”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展现了数学科技语篇的整体连贯性,而且使读者更好理解了数学语篇中信息的逻辑结构和布局。受语料和时间的限制,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后期研究可以在功能语言分析框架下,进一步探讨数学科技语篇中的主位、及物性和语气等方面特征,进一步推动学科英语相关研究的发展。

 

部分参考文献:

Fang, Z. 2010. Functional language analysis: A linguistically-informed approach to content area reading instruction. Foreign Languages in China, 37 (5): 49-53.

Ranta, A. Type theory and the informal language of mathematics[A]. In Barendregt, H. & Nipkow, T. (eds.). Types for Proofs and Programs[C]. Berlin&Heidelberg: Springer, 1994: 352-375.

Schleppegrell, M. J. 2004. The linguistic challenges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research review. Reading &Writing Quarterly 23: 139-159. 

摘选自:何中清、王科苑,2018,功能语言分析视角下数学语篇中的衔接特征。《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4(5):1-6。

顶票:0; 踩票:0    

发表您的观点 共有0人发表了0条评论及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