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指导 >  论文写作

欢迎参加第六期我来读文献活动。

本期活动关注学科领域:认知语言学


请阅读以下文章,回答相关思考题。讨论时间为期三周(9月11日至10月8日)。我们会在讨论结束后邀请专家作总结点评。

温馨提示: 为充分体现本活动从做中学以及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切实提高您的学习效果,您需要认真研读论文,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评论后才能查阅专家点评哦!

点评文献:
高黎、曾洁,2009,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习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原《中国外语教育》)》,2(3):20-25。 [下载原作][下载思考题]
获取渠道:

CNKI

本期活动主持人:
高原
中国科学院大学
认知语言学

向她提问

点评问题:
1. 文章第一部分提到任意性,第二部分提到有依据性。请问任意性和有依据性有何种关系?您如何理解语言的任意性和可依据性这一对看似矛盾的概念?
点评数:7    (展开全部点评)

高原 2014-10-09

(请首先登录网站,然后再查看点评。)
2. 文章的第二部分有一句话“隐喻、转喻和约定知识构成习语意义生成的认知基础。”您对这句话如何理解?能否说明习语中隐喻与转喻的关系?
点评数:6    (展开全部点评)

高原 2014-10-09

(请首先登录网站,然后再查看点评。)
3. 文章第二部分提到“Gibbs & O’Brien (1990) 指出习语的意象 (image) 与有依据的概念隐喻的纬度相似。”您对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意象这一概念如何理解?
点评数:5    (展开全部点评)

高原 2014-10-09

(请首先登录网站,然后再查看点评。)
4. 文章第三部分指出,Lakoff & Johnson (1980) 认为隐喻不是语言的装饰性转义,而是语言的基础,更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机制。而另一方面,习语具有鲜明的文化性,不同文化会有自身独特的习语使用习惯。这两点是否矛盾?您如何看待认知的普遍性与语言的相对性?
点评数:5    (展开全部点评)

高原 2014-10-09

(请首先登录网站,然后再查看点评。)
5. 文章第四部分总结了概念隐喻用于英语教学的相关研究,其中Laufer (1997) 的研究指出掌握词项的隐喻扩展意义是学习新词汇的一项重要内容。您可否举例说明,隐喻在多义词形成过程所起到的作用?
点评数:5    (展开全部点评)

高原 2014-10-09

(请首先登录网站,然后再查看点评。)
6. 文章第五部分引用Danesi (1993) 的研究,Danesi指出除了传统的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外,二语习得者还应该具有隐喻能力,以达到概念流畅 (conceptual fluency) 的目标。文章第四部分综述的孙边旗 (2004) 的研究也指出,学习者利用隐喻能够摆脱词汇学习的困境,进而达到真正的概念流畅。请问在您看来,学习者的语言使用能力和概念流畅能力是否是一致的?正确的语言使用是否意味着头脑中概念建立的完善?
点评数:5    (展开全部点评)

高原 2014-10-09

(请首先登录网站,然后再查看点评。)
7. 文章第五部分的教学模式一节中,以hand为例展示习语教学过程。“手”是人体的一部分,很多隐喻基于人体,这涉及认知语言学涉身哲学。请举例说明更多的基于人体的习语。
点评数:6    (展开全部点评)

高原 2014-10-09

(请首先登录网站,然后再查看点评。)
8. 文章第五部分教学模式一节的扩充部分给出了9个概念隐喻,您可否就“看见如理解”给出一系列的英文例子或汉语例子?
点评数:5    (展开全部点评)

高原 2014-10-09

(请首先登录网站,然后再查看点评。)
9. 文章第五部分提到的展示—讨论—讲解—扩充—分享的教学模式比较充分地培养了学习者的隐喻意识。请问何为隐喻意识?
点评数:5    (展开全部点评)

高原 2014-10-09

(请首先登录网站,然后再查看点评。)
10. 文章第五部分教学探索中的有关问题一节中,作者谈到了研究发现的几点问题。文章摘要部分作者提到,“关于习语的生成与理解,认知语言学家指出,习语本质上是有成分的、概念性的、有依据的,概念性的隐喻等认知机制构成了习语意义生成的认知基础。”请问您是否完全同意此处提到的认知语言学的习语观?
点评数:5    (展开全部点评)

高原 2014-10-09

(请首先登录网站,然后再查看点评。)

推荐阅读

1. 陈海燕、汪立荣,2013,隐喻意识培养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3):59-64

 

   获取渠道:CNKI

 

2. 陈士法,2001,英语习语记忆模式初探[J]。外语教学(1):51-55

 

   获取渠道:CNKI

快速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