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课堂互动研究专栏
1    纠错反馈时机对不同二语水平学习者的教学效果研究    李少锋    Rod Ellis     束定芳
15   大学英语课堂小组互动中的同伴支架研究    徐锦芬
24   我国大学英语课堂不同小组互动模式的特征研究    寇金南
33   透过“反馈”之镜,倾听课堂之音——大学英语学习者对口头纠错反馈的信念探究    朱彦
41   大学英语课堂任务后学生互动中的语言形式聚焦探究    王蓓蕾

语言研究
50   WH-问答构式的对话句法学分析——WH-问答构式系列研究之一    王寅    曾国才
58   语法范畴的动态整合及其对语言系统的影响    刘国辉
65   英语从句空主语、VS语序以及虚主语的中介语偏相关性研究——兼论多变量二语相关研究中的共同作用模式和中介作用模式    马志刚    王家明
74   语篇结构的类型、层次及分析模式研究    何继红    张德禄
81   英语对比焦点重叠结构的认知理据分析    王立永
90   关于隐喻理论最新发展的若干问题    张松松

翻译研究
98   从达旨术到变译理论黄忠廉    陈元飞
107  中国古典诗歌国外英译:从探“显”到索“隐”之辩    蔡华
116  译者主体性建构的概念整合机制    金胜昔    林正军

文学与批评研究
122  论美国犹太“大屠杀文学”的创作与研究    乔国强
130  从玛丽•罗兰森的印第安囚掳叙事看北美殖民地白人女性文化越界    金莉
138  叙事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诗歌叙述学建构的切入点    李孝弟

 

部分摘要

课堂互动研究专栏

纠错反馈时机对不同二语水平学习者的教学效果研究
作者:李少锋  Rod Ellis  束定芳
摘要:本研究探讨即时反馈和延时反馈对于不同英语水平的学习者来说其有效性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对象为120名中学生,研究者根据期中考试的成绩将其分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每个水平组又细分为四个组:即时反馈组、延时反馈组、交际性任务组和控制组。三个实验组的学习者完成两个听写重述任务(dictogloss task),目标结构为过去时被动语态。在各试验组完成任务过程中,任课教师对于其语言表达中有关目标结构的错误,分别提供即时反馈,延时反馈,零反馈;控制组的学生只参加前测和后测。结果表明:(1)即时反馈对低水平学生有效,而延时反馈对低水平学生无效;(2)即时反馈和延时反馈对高水平学生同样有效;(3)交际性任务有助于高水平学生的二语发展,但是对低水平学生没有效果。这些结果显示了即时反馈的优越性,以及交际性任务对于高水平学生二语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两种反馈效果的差异主要源于它们对于学习者的认知要求不同,而非纠错时间。
关键词:反馈的时机;即时反馈和延时反馈;二语水平;任务教学法

大学英语课堂小组互动中的同伴支架研究
作者:徐锦芬
摘要:本研究以社会文化理论为框架,以非英语专业大一两个自然班的6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大学英语课堂小组互动中的同伴支架。研究发现,(1)在大学英语课堂互动对话中普遍存在着同伴支架;(2)同伴支架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参与度、提供词汇、提供观点、纠正错误表达、解释以简化任务、维持既定目标、控制挫败感等7个方面。(3)由于学习者自身二语水平的限制有时会不可避免地提供错误支架,可能给组内其他成员造成负面影响。研究表明,总体来讲同伴支架对小组互动的有效开展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同伴支架;大学英语课堂;小组互动

我国大学英语课堂不同小组互动模式的特征研究
寇金南
摘要:本研究从任务用时、对话内容和对话发起方式三方面探讨了我国大学英语课堂不同小组互动模式的特征。通过比较分析被试在完成任务时的互动表现,本研究发现:(1)合作型和专家/新手型比其他两种模式用时更多;(2)专家/新手型产出关于任务的对话比例最高,其次是合作型、主导/被动型、轮流型;合作型和专家/新手型产出的与完成任务有关但与语言本身无关的对话较少,其他两种模式较多;(3)在对话发起方式上,合作型和轮流型内部的分配比较均匀;专家/新手型发起对话的比例较高,但组内分配不均匀,新手多于专家;主导/被动型很少发起对话。研究表明,不同的小组互动模式的确在任务用时、对话内容和对话发起方式方面各具特色,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特征对互动模式进行判断,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模式。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小组互动模式特征;任务用时;对话内容;对话发起方式

透过“反馈”之镜,倾听课堂之音——大学英语学习者对口头纠错反馈的信念探究
朱彦
摘要: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以深度访谈为研究工具,选取上海两所高校中来自全国10个省(直辖市)的19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当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学习者对课堂上口头纠错反馈的信念,及其影响这些信念形成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学习者对口头纠错反馈的信念整体上呈现出积极的态势;学习者对口头纠错反馈的信念受到学习者因素、人际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学习者对口头纠错反馈的信念折射出教学实践者在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所面临的现状和困境。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口头纠错反馈;学习者信念

大学英语课堂任务后学生互动中的语言形式聚焦探究
作者:王蓓蕾
摘要:本研究探索中国大学英语课堂上学生在任务后学生互动时的语言形式聚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小组展示任务后学生问答反馈中,语言形式片段(LRE)出现的频次为每2.2分钟一次,学生互动时关注的语言问题依次为词汇、语法和发音。学生互动时具有较强的自我纠错意识,能解决大部分的语言问题。词汇问题和发起者的语言水平最为相关,发起方式最为多样,给同伴提供的帮助最大。可见,生生互动有助于话语共建,解决交流中的词汇障碍以及增强交流者的语法和语音意识。
关键词:生生互动;语言形式聚焦;语言形式片段(LRE)

文学与批评研究

论美国犹太“大屠杀文学”的创作与研究
作者:乔国强
摘要:美国犹太“大屠杀文学”创作自“二战”以来开始逐渐繁荣。然而,针对“大屠杀文学”的研究却有些滞后或迟缓不前。究其原因,既与美国犹太社会内部,也与美国犹太社会与美国主流社会的互动相关联。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美国“大屠杀文学”中所反映出的道德问题和对“大屠杀”问题的超越是研究美国“大屠杀文学”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拟从社会和文本研究的两个不同角度,对美国“大屠杀文学”研究的滞后问题、“大屠杀文学”中的道德问题以及对“大屠杀”问题的超越三个方面,来讨论“大屠杀文学”创作与研究的现状,以期从不同角度揭示出美国“大屠杀文学”中所涉及和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大屠杀;糖衣包裹;琐碎化;滞后;道德;超越

从玛丽•罗兰森的印第安囚掳叙事看北美殖民地白人女性文化越界
作者:金莉
摘要:玛丽•罗兰森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所创作的印第安囚掳叙事开创了北美殖民地这一独特文学体裁,并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享有盛誉。囚掳叙事对于北美殖民地的意识形态建构起到了助推作用,也宣扬了白人定居者关于印第安人为异教徒和野蛮人的观点。但罗兰森跨越文化边界的经历和叙事,打破了北美殖民时期男性文学声音的一统天下,带来了白人女性对于新大陆神话的反思,尤其是对于被视为异教徒和野蛮人的印第安人的近距离接触和重新认识,为我们重新审视美国早期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借鉴。
关键词: 印第安人;囚掳叙事;白人女性;文化越界

叙事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诗歌叙述学建构的切入点
作者:李孝弟
摘要:构建诗歌叙事学是叙事学实现跨学科、跨文类转向的具体表现。在梳理并分析现有关于诗歌研究的基础上,批判性梳理诗歌叙事学建构中存在的分歧,提出将叙事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的观点,以此作为构建诗歌叙事学的切入点。诗歌叙事学的建构,首先要对叙事学的一些理论进行适当的转变;其次,要立足于诗歌的基本文体特征;最后,要将诗歌作为整体来看待,关注诗歌叙事情节与由抒情事件构成的情节及其相互关系三个方面。
关键词:叙事;思维方式;诗歌叙事学;诗歌文体特征


《外语与外语教学》是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是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及2012年版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合作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为双月刊,每双月15号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年发稿约130篇,年来稿量约20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