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与传播

被遗忘的戏剧翻译家:熊式一翻译研究
作者:马会娟 张奂瑶
摘要:熊式一是第一个将中国京剧搬上英美舞台的戏剧翻译家。在长达半世纪的翻译活动中,他尝试过多种多样的翻译实践,他对翻译的认识随着翻译实践经验的增加和翻译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发展变化,其翻译思想经历了3个阶段。本文论述了他在不同阶段的翻译特点和翻译思想,重点探讨其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戏剧英译实践,考察其主要译作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情况。
关键词:熊式一戏剧翻译 戏剧接受

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构建、受制与应对
作者:厉平
摘要: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对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与中国文化外推意义重大,至今未有研究就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经典化构建、受制因素与应对措施进行探讨。因此,本文拟在厘定中国文学英译作品“经典”含义的基础上,探讨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经典化路径、构建的内外部条件,进而剖析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经典化的受制因素,并进一步提出应对措施。研究发现,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建构与译作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可阐释的意义空间、翻译选材与社会文化的互动、译作评论与推介、社会对文学英译的认识大环境等内外因素有紧密联系。加强中国文学作品的艺术创作、翻译选材与社会文化的互动、译作的评论与推介,优化社会对文学英译的认识大环境,有利于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
关键词: 中国文学 英语世界 经典化 构建

中国现代戏剧在美国的译介与传播
作者:张翠玲
摘要: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中国的崛起,中国文化也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文学是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中国现代戏剧作为中国文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美国的翻译和接受情况如何呢?本文从中国现代戏剧的起源开始,首先介绍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然后分不同时期,考察其在美国的翻译、出版和接受情况,并就中国现代戏剧在美国的译介情况,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 中国现代戏剧 翻译 接受

中国译学研究成果“走出去”现状分析
作者:侯羽 杨金丹
摘要:本文对2005年到2013年华人学者在11个国际权威翻译期刊上的发文数量及比例、作者背景、文章题材和研究方法等情况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察,进而得出了4点主要发现:1)发文总数及比例不低,但过于集中在3个翻译季刊上;2)内地和香港学者构成发文的主力军,但内地学者人均发文数过少;3)文章题材涉及面较广,但“专门用途翻译”和“口译”两类题材文章比例偏低;4)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方法使用比例偏低。本文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初步性建议。中国译学研究成果更快地“走出去”需要更多华人学者,尤其是广大内地学者具有广阔的国际译学视野并主动地在国际上发表研究成果。
关键词: 中国译学研究成果“走出去” 华人学者 国际权威翻译期刊 英文文章

语言与语言学研究

表达气象意义小句的及物性研究:系统功能类型学视角
作者:何伟 张存玉
摘要:本文基于系统功能类型学视角,考察了英语、法语、日语、韩语、汉语和尼泊尔语6种语言中表达气象意义的小句,旨在探讨该类小句在跨语言条件下的及物性特征,并进一步揭示该特征存在的动因。研究发现,表达气象意义小句的及物性系统在过程类型和表达方式两个方面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而该特点应归因于语言系统内部的张力、经验域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语言之间存在的共性以及每种语言具有的特殊性。
关键词: 系统功能类型学 气象意义 及物性

汉英服饰隐喻异同的体验哲学疏议与文化渊源溯追
作者:孙毅 张盼莉
摘要:隐喻虽长期被认作一种修辞格,但事实上,它更多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在丰富语言的形式和内涵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汉英服饰语汇中运用隐喻机制来表达丰韵的语言现象,既增加了趣味性也体现出灵活性。本文对汉英服饰隐喻表做了系统梳理与阐析,并探讨了服饰隐喻在跨语言交际中孳乳“同”的体验哲学理据及“异”的文化模型渊源。
关键词: 服饰隐喻 体验哲学 文化渊源

英语基本情态助动词与过去时语法范畴的概念整合研究——以COULD的情态语法意义建构为例
作者:陈敏哲
摘要: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论证了英语基本情态助动词CAN的过去时形式COULD的情态语法意义是CAN的情态语法意义与英语动词过去时语法意义概念整合的结果。COULD在自然社会域中表示人或物的某种能力或性质导致某一行为或状态在过去发生或出现的可能性;在认知域中表示人或物的某种能力或性质导致说话人在说话时刻推测或假设某一行为或状态发生或存在的可能性较小;在言语行为域中表示说话人在说话时刻依据听话人的某种显而易见的能力向其表达客气或委婉的请求或命令。本文还据此系统解释了COULD的种种语用功能。
关键词: 英语基本情态助动词 COULD 过去时 语法意义 概念整合

作为评价手段的构式X+BE+being+ADJ
作者:魏晓龙 高原
摘要:评价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也因主要把研究重点放在词汇层面而受到质疑。本研究借助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研究X+BE+being+ADJ构式的语义和语用特征,指出词汇并非评价资源的唯一手段,构式同样具有评价功能。研究发现,评价构式X+BE+being+ADJ以行为判断为语义原型,并拓展出情感评价的边缘语义。评价构式X+BE+being+ADJ本身及其与介入和极差的互动均指向礼貌性语用动因,彰显了构式句法、语义、语用之间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 评价理论 X+BE+being+ADJ构式 语义原型 语用动因

“意义是世界”的语义本质及其语言哲学研究
作者:王冬雪
摘要: 在语言意义问题研究过程中,分别产生了4种经典的语义模式:“意义是世界(宇宙)”、“意义是事物”、“意义是事实(情境)”和“意义是用法”。其中,“意义是世界”体现了语句的普遍性特征。在语言转向超语言现实的“起点”中,事物的各个特征密切关联;最终,事物及其特征在时间的线性连贯序列中稳定下来。“事物—特征”所表现出的离散性特征通过语句的“主体—述谓”结构表现出来,并以此实现了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时期提出的“意义是世界”语义模式。
关键词: 意义是世界 亚里士多德 “事物—特征”结构 “主体—述谓”结构

高结合度“形容词する”的语义功能新探
作者:李霞 许宗华
摘要:针对大量实例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高结合度“形容词する”的语义功能除了已有研究成果中指出的几种功能外,还有表示使客体改变至某种状态或具有某种性质、对客体的态度和评价、主体表现出某种状态或性质、主体的自发性变化等用法。
关键词: 高结合度 形容词する 语义功能
 
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

不同任务类型对中国高低水平组EFL学习者写作过程的影响
作者:张新玲 周燕
摘要:对高低水平组共180名中国EFL学习者无材料、读写和读听写两类综合性作文的研究发现:1)读听写任务的双模态输入有利于高水平受试产出内容丰富、结构优化的文章;2)综合性写作有利于低水平受试组织内容、构思结构,但其使用相关策略的能力低,抄袭隐患大;3)不同水平组受试对任务内和任务间语言、内容、结构的难度表征不同,任务间综合性写作任务难度小于无材料作文,任务内语言难度最高;4)受试写作表征的解决问题、证明观点、对比和反驳能力差。
关键词: 综合性写作 写作过程 元认知 认知 策略

背诵词块对英语写作和口语水平的影响
作者:戚焱 夏珺
摘要:本研究考察背诵词块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作文和口语产出的影响及程度。研究对象为一所三年制大专院校的40名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分为实验组(20人)和对照组(20人)。经过为期8周的教学实验后,对比分析了实验前后口、笔语语料中语言流利性、准确性和多样性的变化情况,发现词块背诵能有效促进学习者写作和口语水平的发展,尤其体现在流利性和准确性方面;与写作相比,背诵词块对提高口语能力的作用更为明显。
关键词: 背诵词块 写作能力 口语水平

专业学习共同体对外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
作者:郭燕 徐锦芬
摘要:本研究考察了华中地区一所部属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作用。通过收集、分析定量(问卷)和定性(日志和访谈)数据,发现教师非常认同共同体建设对其教学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以有效教学为核心的互动、交流与合作以及普通教师的被赋权与专业自主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根本因素。
关键词: 专业学习共同体 大学英语教师 教学能力 教师发展 互动 赋权

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双宾结及其格转化结构的实证研究
作者:马炳军 常辉 赵婉莉
摘要:本研究基于对英汉语双及物动词的分类,通过组句任务,考察了中国学生对英语双宾结构及其格转化结构的习得,发现他们对核心双宾结构及其格转化结构的习得更好,母语正迁移和目标语输入有助于英语双宾结构及其格转化结构的习得,但母语负迁移也能够被克服,英语水平越高的中国学生对英语双宾结构及其格转化结构的习得越好。研究结果支持“完全迁移、完全可及假说”和“二语建构观”,与“接口假说”不符。
关键词:双及物动词 双宾结构 格转化结构 迁移 目标语输入

基于CiteSpace的二语习得研究可视化分析(1970~2014)
作者:马晓雷 陈颖芳 侯俊霞 张宗波
摘要: 本文借助CiteSpace分析工具,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13431篇二语习得研究文献为数据来源,对45年来二语习得领域的知识结构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本研究发现并梳理了二语习得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发展演进过程和潜在研究热点,研究结果有助于把握二语习得领域的知识结构和发展脉络。
关键词: 知识图谱 二语习得 CiteSpace

翻译研究

文化关键词翻译研究
作者:杨仕章
摘要:文化关键词是理解民族文化的钥匙,翻译传播文化关键词如今已成为时代的要求。然而传统的词典式翻译存在文化简化、文化欠额等不足,无法成功解决文化关键词的翻译问题。在文化关键词系统尚未确立、诸多具体文化关键词的内涵还未得到揭示的今天,有必要提出研译法这一研究性翻译方式,并借鉴观念分析方法,在对源语文化关键词进行翻译定名的基础上,重点从语义演变、形象表达、文化价值3个层面对文化关键词做出系统的观念性阐释。
关键词: 翻译 研译法 观念分析

音译的身份
作者:葛林
摘要:国内外音译研究历史悠久,但对该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回顾并不多,有必要明确国内外音译研究的主要观点。在典籍翻译领域,可以结合内涵丰富的专有名词、不可分割性、时代差异等,探讨音译身份的合理性和判别方式。音译具有身份优势,而其身份构建和身份识别,更有待深入挖掘。
关键词: 音译 典籍英译 纲鉴易知录

外国文学研究

叙事疗法: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中的“人文关怀”
作者:王中强
摘要:评论家普遍认为极简主义作家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主要聚焦蓝领阶层生活,当他描写人物的生存状态时,侧重描写他们的沉默不语和前途无望,给人以冰冷和荒凉的感受。然而,细读卡佛后期的一些文本可以发现,他并非总是千篇一律地描写蓝领阶层的沉默和绝望;相反,通过打破交流障碍、让人物接触和亲历叙事疗法,卡佛使他们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人格和潜能的可能。这种变化反映了卡佛关注底层社会民生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 极简主义 雷蒙德•卡佛 蓝领阶层 人文关怀 叙事疗法

文艺复兴价值悖论中的人文理想与利己主义——历史哲理小说《罗摩拉》中巴尔多等人物形象论
作者:宋婉宜
摘要: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最初形态,在动摇中世纪教会权威、推动社会发展上释放出了强大力量,然而以自我价值实现为伦理取向必然导致私欲膨胀、道德失据。深负历史责任感并受实证哲学影响的乔治•艾略特通过哲理小说《罗摩拉》反思人文主义的局限性,所塑造的巴尔多等人物之人生价值观昭显出人文理想与利己主义的冲突,这为准确理解文艺复兴及其思想遗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 罗摩拉 文艺复兴 人文理想 利己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