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二语习得研究

中国双语与三语学习者的句法歧义消解研究…..王同顺 李海龙 张莉

二语习得和加工假说与模式:主要观点与分歧…..张辉 卞京

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程式语表征方式研究——来自听觉搭配成分词判断的证据…..曹宇 文秋芳 张钫炜

我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高频程式语的自动性发展研究……钟志英 肖好章

语义透明度对二语派生词加工的影响…..张北镇

语言研究

汉语文化特性的“积极评价面子”与“消极评价面子”概念建构:基于身份理论的视角……周凌 张绍杰

日语宾格标记“ヲ”的双重共现及其制约因素研究….姚艳玲

英语文学原著与简写本复合小句关系对比研究——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例……陈瑜敏 邹妍妍

对话理论视角下多模态商品警示语的意义建构——烟盒警示语个案分析……张丽萍 孙胜难 周贤

舞台叙事的多模态语篇研究——基于对一次英语朗诵比赛的舞台语言使用分析……陈松菁

汉英博士论文致谢辞人格诉诸修辞对比研究…..刘新芳 王云

语料库语言学研究

基于大规模语料的英语词汇重复率研究…..赵小东 冯志伟

基于图式—例示和动态识解的隐喻创生机制——以《围城》的显性隐喻分析为例…..谭业升

基于语境的《红楼梦》报道动词翻译显化研究——以王熙凤的话语为例…..张丹丹 刘泽权

语料库驱动的中外作者期刊论文词块结构和功能对比研究…..潘璠

文学研究

意识•身体•沉默——库切小说语言的历史性探索…沈贤淑 王燕

论迪斯雷利小说中的犹太教情结……….赵明 李增

部分摘要

二语习得研究

中国双语与三语学习者的句法歧义消解研究

王同顺 李海 龙张莉

摘要:不同语言的关系从句挂靠倾向存在差异,其中英语是低挂靠语言,而德语是高挂靠语言。这为研究句法加工策略的发展和迁移提供了契机。本研究以中国汉—英双语学习者和汉—英—德三语学习者为被试,考察了他们在句子歧义消解任务中的从句挂靠倾向。结果发现:(1)二语和三语学习者在加工英语句子时对连接两个名词短语的介词(of或with)的语义敏感;(2)语言类型距离会影响句法歧义消解策略的跨语言迁移;(3)语言水平是影响句子歧义消解策略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为浅层结构假说提供了新的证据,探究了语言类型学差异以及语言水平对句子歧义消解过程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关系从句;句法歧义;挂靠倾向;浅层结构假说

二语习得和加工假说与模式:主要观点与分歧

张辉 卞京

摘要:本文探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探讨具有认知神经科学证据的二语习得和加工的理论,包括关键期假说、陈述/程序性模式、浅结构假说和语言习得的统一竞争模式。在介绍这些理论的基础上论述其主要观点和对二语习得过程与结果的预测以及当代的认知神经科学,主要是事件相关电位(ERP)和功能性磁共振(fMRI)为以上理论提供的支持和反驳证据。二是讨论以上理论之间存在的分歧。以期为今后的实验研究打下的基础。

关键词:二语习得;二语加工;假说;观点;分歧

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程式语表征方式研究——来自听觉搭配成分词判断的证据

曹宇 文秋芳 张钫炜

摘要:本研究采用听觉搭配成分词判断任务,考察高、低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程式语的表征方式。结果发现:1)与非程式语相比,高水平组被试识别程式语中成分词的反应时较慢、正确率较低。这说明,程式语以整体性方式表征。2)低水平组被试识别程式语和非程式语中成分词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没有差异。这是由于低水平组被试尚未建立起程式语整体表征,以分析性方式表征程式语。本研究说明,随着二语水平的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程式语的表征方式逐步由分析性向整体性发展。

关键词:程式语;非程式语;成分词判断任务;整体性表征;分析性表征

我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高频程式语的自动性发展研究

钟志英 肖好章

摘要:本研究使用了E-prime编程的“视觉在线语法判断任务”和“听觉在线语法判断任务”,考察了196名我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高频程式语的自动性发展规律。本研究的主要发现:(1)视觉自动性发展缓慢,前两年无显著进步,四年后才出现显著进步,反应时接近本族语者。(2)听觉自动性在一二年级基础阶段迅速提高,进步较快,是同时期视觉自动性发展进步量的三倍,但到了三四年级阶段,出现了减弱趋势。本研究为探索设二语自动性为教学目标和英专高年级听觉相关课程的设置提供了实证依据。

关键词: 自动性;发展;高频程式语;E-prime

语义透明度对二语派生词加工的影响

张北镇

摘要: 本研究采用启动词和目标词间隔时间(SOA)为100毫秒的明示启动实验任务考察了语义透明度对中国学习者英语派生词加工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语义透明度的派生词均对其词干的加工产生了显著的启动效应,但其程度不同:语义透明的启动效应较强,而语义晦涩的启动效应较弱。这表明语义透明度影响了学习者对派生词的加工。受其影响,语义透明的派生词分解加工,而语义晦涩的派生词整词加工。研究认为,两者加工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表征方式的不同,而表征方式的不同则是其习得方式不同的结果。

关键词:派生词;语义透明度;形态分解;心理表征;启动任务;词汇习得

语言研究

汉语文化特性的“积极评价面子”与“消极评价面子”概念建构:基于身份理论的视角

周凌 张绍杰

摘要:本文依据身份理论探究体现汉语文化特性的面子表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中国传媒大学有声媒体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对关键词“面子”和“脸”进行检索,提取V+“面子”和V+“脸”在不同场景使用的搭配形式,然后对其呈现的层面、使用的频率以及突显的面子敏感因素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从自我呈现和面子敏感性视角对“面子”和“脸”呈现的异同进行分析,进而对体现汉语文化特性的“积极评价面子”与“消极评价面子”概念进行建构。研究发现:汉语中的面子表征存在“积极评价面子”与“消极评价面子”之分,其内涵与Brown 和 Levinson所界定的“积极面子”与“消极面子”有显著差异。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具有英语种族文化倾向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概念不适于解释汉语文化特性的面子表征。

关键词:面子表征;“积极评价面子”;“消极评价面子”;身份理论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原著与简写本的复合小句关系对比研究

陈瑜敏 邹妍妍

摘要: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复合小句框架内,对比分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原著及其五部简写本的小句间逻辑依赖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并比较不同简写策略的选择。研究表明,简写本增加并列小句而删改主从小句,有利于叙事的构建和目标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各简写本对解释、延伸和加强关系小句的简写策略上存在差异,不同简写策略的选择使语义发生不同变化,体现了不同的交际目的。直接引述言语/思想在简写本中有所增加,通过故事人物话语的声音生动呈现角色形象。该研究结果可为解释句法复杂性如何影响文本易读性、以及对如何进行易读写作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逻辑依赖关系;逻辑语义关系;简写策略;小句;易读性

日语宾格标记“ヲ”的双重共现及其制约因素的考察

姚艳玲

摘要:本文探讨了日语宾格标记“ヲ”在同一单句内双重共现的问题(例如“大雨の中をグラウンドを走った”(在雨中围着操场跑))。通过考察ヲ格名词短语的句法特征和语义功能,揭示了日语形态格“ヲ”双重共现的事件结构特征及其语义动因。本文认为:双重ヲ格分别标记了不同层次的语义关系(“グラウンドを”表示“动作―对象”关系;“大雨の中を”表示“状况―动作/行为”关系);对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状况赋予宾格标记表现了“ヲ”标记事件间因果关联性的语用功能特征。日语宾格标记的赋予机制为普通语言学探讨赋予格标记的制约因素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宾格标记;双重ヲ格;词汇-句法结构;双事件关系

对话理论视角下多模态商品警示语的意义建构——烟盒警示语个案分析

张丽萍 孙胜难 周贤

摘要:为探讨多模态商品警示语的图、文等模态的符号意义对其整体意义建构的作用,本文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角度,对两类烟盒警示语做了个案分析。通过分析它们在再现“吸烟有害健康”这一官方声音时产生的转述风格差异,探讨其呈现的对话性倾向。研究发现:利用图、文、色之间的互动与照应,新型烟盒警示语比传统警示语表达了更多的对话性倾向,但表达手段的多样性无法掩盖警示语内在的封闭性。为获得更好的说服效果,多模态警示语的建构仍需立足于更开放的多声交际语境。

舞台叙事的多模态语篇研究——基于对一次英语朗诵比赛的舞台语言使用分析

陈松菁

摘要:舞台叙事涉及多种语言和非语言叙事模态的调用和协同,属于多模态语篇分析范畴,但舞台叙事在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的价值还有待发掘。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框架下,本文通过分析一次英语朗诵比赛的舞台语言使用情况,旨在探讨舞台叙事的模态界定依据和叙事功能,以及叙事模态之间的关系对舞台叙事语篇意义构建的影响。结果发现,舞台上有七种常见叙事模态,主次有序,存在互补式和非互补式两种协同关系。了解舞台叙事模态的功能和它们之间的协同关系有助于指导学生更有效地利用舞台锻炼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也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多元读写能力。

关键词:舞台叙事;多模态语篇分析;模态关系;多元读写能力

汉英博士论文致谢辞人格诉诸修辞对比研究

刘新芳 王云

摘要:致谢辞作为一种修辞话语对于建构作者的学术可信度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博士论文致谢辞为语料自建历时语料库,对比分析了2003—2013年间“哲学与人文科学”领域汉英致谢辞通过权威和身份诉诸人格,建构学术可信度的差异与历时变化。研究发现,英语致谢辞运用权威诉诸人格的情况总体上多于汉语,而汉语致谢辞运用身份诉诸人格的情况远多于英语,并且,运用权威和身份诉诸人格的情况,在汉英致谢辞中都有一定历时变化,总体呈增长趋势。中外博士生培养模式、语言本身以及社会文化的不同是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博士论文致谢辞;人格诉诸;对比;学术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