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17年10月13日至14日,第二届“创新外语教育在中国”(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v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POA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国际研讨会在维也纳大学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和维也纳大学联合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承办。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产出导向法”。50余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海外孔子学院汉语教师以及维也纳当地本土汉语教师参加了会议,就“产出导向法”在英语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积极、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10月13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王文斌主任主持了开幕式。北京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张朝意处长、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教育处周志强教授、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李夏德院长(Richard Trappl)、北京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张晓慧处长、欧亚太平洋大学联盟主席Wolf-Dieter Rausch教授分别在大会上致辞,他们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对于中国和欧洲的学术交流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并对会议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张朝意处长在致辞中提及为了推动外语教育的发展,北京外国语大学首次创立了“产出导向法基金”,资助欧洲学者在欧洲语境下对这一理论进行相关的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王文斌主任主持开幕式

北京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张朝意处长致辞

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教育处周志强教授致辞

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奥方院长李夏德教授致辞

北京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张晓慧处长致辞

欧亚太平洋大学联盟主席Wolf-Dieter Rausch教授致辞

 

开幕式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文秋芳教授做了题为“产出导向法介绍”的主题报告。她全面讲解了“产出导向法”产生的背景、动因和发展历程,并详细阐述了“产出导向法”的理论体系和特色。

文秋芳教授

 

“产出导向法”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带领的团队构建的适合中国中高级外语学习者特点的创新教学方法,经过10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教学效果逐渐显现,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此次国际研讨会的召开旨在与拥有不同语言文化的学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合作、互学互鉴,以推进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并且为国际外语教育领域贡献中国学者的思想;同时把“产出导向法”借鉴到海外孔子学院,运用到汉语教学中,提高汉语教学的有效性,使更多的学习者能够快速有效地使用汉语交流。

 

此次研讨会特别邀请了欧洲著名英语教育专家参与研讨,他们分别是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亨利·威德森教授(Henry Widdowson)、芭芭拉·赛德霍夫教授(Barbara Seidlhofer)、匈牙利罗兰大学伊芙·伊利诗教授(Éva Illés)、德国图宾根大学库尔特·科恩教授(Kurt Kohn)、瑞士弗莱堡大学依瑞斯·沙乐·施瓦娜教授(Iris Schaller-Schwaner)、意大利维罗纳大学保罗·维托雷教授(Paola Vettorel),以及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安迪·柯克帕特里克(Andy Kirkpatrick)教授。

 

10月14日的研讨会于上午9点开始至晚上21:30圆满结束。研讨会上,“产出导向法”研究团队详细介绍了“产出导向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此外,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的教师团队汇报了“产出导向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的初步研究成果。他们就如下三个专题做了汇报:(1)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对外汉语教学材料改编(2)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汉语教学语言促成环节设计与分析(3)POA教学材料使用中产出目标的达成评估。汇报结束后,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与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们就POA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

本次研讨会得到了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的大力支持。维也纳大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建设的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已走过10余年的历程,在两校共同努力下,孔子学院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中外语言文化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此次研讨会是两校又一次成功的合作,在孔子学院的平台上,中外学者以多元文化视角和开放的对话形式充分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李卡宁教授

 

 

“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POA)简介

笔者在此结合文秋芳教授发表于2015年的论文《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向读者对POA 理论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简称POA)针对的是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和大学英语教学,其教学对象为中高级外语学习者。

POA包括3部分内容:1) 教学理念;2)教学假设;3)以教师为中介的教学流程。

其中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教学假设涵盖“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选择性学习”。“教学流程”由驱动(Motivating)、促成(Enabling)和评价(Assessing)三个阶段构成。

POA理论体系

 

多年来,文秋芳教授和外语届的同仁们一直在探讨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POA 的产生可以视为建设这种理论的探索和尝试,其发展和完善至今已经经历了10年时光。

POA 提倡的“学用一体说”主张在课堂教学中,一切语言教学活动都与运用的紧密相连,做到“学”与“用”之间无边界、“学”与“用”融为一体。该假设针对的是传统课堂上“教材中心”、“课文至上”及教学实践中“学用分离”的弊端。

POA 的“输出驱动”假设颠覆了传统的“先输入,后输出”的常规教学顺序。取而代之的是:输出——输入——输出。教学中以产出任务作为教学起点,学生尝试性完成产出任务后,一方面能够意识到产出任务对提高文化素养、完成学业和改进未来工作的交际价值,另一方面能够认识到自身语言能力的不足,从而增强学习的紧迫感。

POA的“选择性假设”认为,在面对大量学习项目而课堂教学时间又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必须进行选择性学习。

在教学流程中,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POA将产出的“驱动”置于新单元开头。

“驱动”包括3个环节:1)教师呈现交际场景;2)学生尝试产出;3)教师说明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

第一个环节“教师呈现交际场景”是POA最具创新的部分。

第二个环节“学生尝试”是教师有意的在为学生制造“饥饿状态”。

第三个环节“教师说明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教学目标分为两类,即交际目标和语言目标。与以往课文教学不同的是,所列出的语言目标一定要能为交际目标服务。而产出任务又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类。

鉴于目前移动技术的普及,产出“驱动”这一环节可以拍摄成视频或者微课,让学生在课前学习。

对于实施POA的教师来说,这个环节最具挑战性,因为教师不能像传统教学一样,只围绕课文设计教学流程。POA要求教师确定恰当的产出目标和与之相匹配的产出任务,还要求围绕目标和任务设计“产出”场景,用于激发学生学习输入的动力。

关于POA理论体系的其他具体内容,笔者在此不再赘言,读者可参阅如下论文:

1. Wen, Q. F. 2016.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to teaching university students English in China [J]. Language Teaching. Available on CJO 2016 doi: 10.1017 / S026144481600001X.

2. Wen, Q. F. 2017.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A Pedagogical innovation in university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A]. In L. Wong & K. Hyland (eds.). Faces of English: Students, Teachers, and Pedagogy [C].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91-106.

3.  文秋芳,2015,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 [J]。 外语教学与研究(4):547-558。

 

文章来源:欧洲华信报社 中东欧商贸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