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摘 要

专栏:双语表征及加工研究

(特约主持人:陈士法)

 

主持人语】(中国海洋大学 陈士法教授)近年来,随着双语教育的普及,双语表征及加工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为反映此领域的新近发展,本期特推出“双语表征及加工研究”专栏。专栏收录的4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国内外语界在双语加工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范琳、刘佳一文利用ERP技术研究了中国学习者加工英语二语情绪词的过程,发现任务类型和效价影响了这一加工过程;官群、赵建蓉一文利用行为和脑电数据研究手写运动对双语加工的影响,探索了手写的脑机制对双语认知的作用,有力地支持了语言学习的具身观;黎明等的论文借助语义范畴判断任务,研究了不同SOA和二语水平对汉—藏启动效应的影响,发现前者对启动效应有影响,后者对此并无影响;钟毓灵、徐晓东的论文借助自定步速阅读(SPR)方法,研究了二语水平、词汇合理性、违实句式以及人称视角对中国学习者加工英语句子的影响。

 

任务类型和效价

二语情绪词加工影响的ERP研究

范 琳,刘 佳  

 

摘 要:作为兼具概念意义和情绪意义的一类特殊词汇,情绪词的加工机制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利用ERP技术,采用情绪归类和情绪Stroop任务,考察晚期汉英双语者二语情绪词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情绪Stroop任务比情绪归类任务诱发了更大的P2;2)在中央区和前中央区,中性词汇比情绪词汇诱发更大的EPN,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诱发的EPN并无显著差异,但在颞枕区未发现任何显著效应;3)较之情绪Stroop任务,情绪归类任务诱发更负的EPN,效价和任务类型无显著交互效应。实验结果说明效价影响英语二语词汇的加工,情绪词和中性词汇加工机制存在差异。情绪词加工不受注意力资源调节的影响,中央区和前中央区在二语情绪词和中性词汇的加工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情绪词;效价;二语;情绪归类任务;情绪Stroop任务

 

手写运动对中英文字

感知神经作用的实证研究

官 群,赵建蓉

 

摘 要:本研究选取了9—10岁手写发展关键期的中国儿童和成人(各24名)进行了4个条件下的行为和脑电实验:强具身(手写汉字)、强离身(注视汉字)与两个弱离身条件(画图汉字和画图英语)。研究发现,成人组和儿童组手写汉字的N170峰值显著高于注视汉字;画图汉字的N170峰值均显著高于画图英语,手写运动对二语感知也具有促进作用,但效果在儿童中不明显,在成人中更明显;成人形成手写具身感知的偏侧化效应,儿童则没有。本研究重点探究两个弱离身的对比,结果表明:1)具身手写的母语促进效应通过弱离身的手写验证了母语促进二语感知的效应,且具有可训练性和可塑性;2)具身手写的语言发展年龄差异效应中母语手写效应在先,二语手写效应在后,通过弱离身手写运动可以促进二语手写效应。

 

关键词:手写运动;具身认知;早期视觉感知电位(N170);偏侧化

 

SOA和二语水平

汉—藏启动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黎 明,彭玉乐,邱靖茹,张露蓓,袁 晓,陈士法

 

摘 要:本文利用语义范畴判断实验任务,研究了不同SOA和二语水平对汉—藏启动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SOA为38ms时,实验未产生汉—藏启动效应;SOA为50、100、150、200ms时,实验均产生了汉—藏启动效应,且SOA200的启动效应大于SOA50、SOA100和SOA150的启动效应,但是SOA50、SOA100和SOA150的启动效应之间没有显著差异。2)受试汉语二语水平的主效应不显著。据此,我们认为汉—藏启动效应受SOA的调节。过短的SOA无法产生启动效应;50—200ms的时间窗能产生稳定的启动效应,SOA越长,启动效应可能越大,产生无意识启动效应的最佳时间段可能在100ms左右的时间窗。对于非平衡双语者来说,受试的汉语二语水平不影响汉—藏启动效应。

 

关键词SOA;二语水平;汉—藏双语者;启动效应

 

违实句式和人称视角

二语句子加工及语义合理性的影响

钟毓灵,徐晓东

 

摘 要:违实句式与人称视角是影响句子理解的两个重要因素。相较于对母语者的研究,本领域有关二语学习者的研究仍有许多不明之处。为此,本研究借助自定步速阅读方法(SPR)研究了词汇合理性、违实句式以及人称视角对句子加工的影响,并考察了这些因素如何受到外语水平的调节。结果表明,词汇合理性会对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产生显著影响,而违实情境和人称视角并不会对句子加工产生明显影响。同时,无论词汇合理性、违实句式以及人称视角如何变换,高水平学习者均比低水平学习者的反应时更短。这一结果表明:1)中国英语学习者,尤其是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对词汇合理性非常敏感,能够及时识别出使用不恰当的词语;2)二语学习者虽能理解句子,却并不一定能顺利构建起相应的违实世界帮助理解词汇合理性;3)人称视角虽可能会增加读者的阅读深度,但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加工模式影响甚微;4)英语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句子加工效率的一项关键性因素。

 

关键词:词汇合理性;违实句式;人称视角;二语习得;自定步速阅读

 

 

专栏:学术英语教学与研究

(特约主持人:蔡基刚)

 

主持人语】(复旦大学 蔡基刚教授)学术英语(EAP)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在英美高校首先出现的一种有别于旨在单纯提高英语水平的通用英语(EGP)的新的语言教学。在英语成为科技和经济等领域国际通用语的背景下,学术英语因能充分满足学习者专业学习和日后工作的特殊需求,在英语作为外语的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起来。为反映国内外学术英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现状,本期特推出“学术英语教学与研究”专栏,共收录4篇论文。蔡基刚一文结合复旦大学学术英语教学实践,推出了一个易于操作的、基于项目的学术英语混合教学模式;廖雷朝一文通过对国内83所高校学术英语教学和课程设置情况的问卷调查,证实了我国高校学术英语教学发展的艰难性,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决策层在认识理念上的不同看法,另一方面在于语言教师对学术英语教学内容和学术英语教学方法比较陌生;王春岩一文通过对国际上20所开设学术英语课程高校的网络调查,归纳了4种学术英语能力内涵,为我国学术英语教学的内容建设提供了启示;辛积庆一文对我国和国际上的学术英语教学和研究两方面进行了对比调查,发现尽管两者在学术英语研究( 如文本分析)方面差别不大,但国内的学术英语教学水平远远落后于国际,学术英语教学在国内的发展步履艰辛。我国外语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高校英语教学应适应国家“双一流”和“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培养国家急需的科研创新人才,在此背景下由通用英语教学向学术英语教学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突出。就此而言,本专栏推出的论文对学术英语教学与研究实践者来说会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以项目驱动的学术英语

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

蔡基刚

 

摘 要:学术英语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是许多学术英语教师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在EAP的教学历史上,有许多教学方法,但只有综合与学术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相吻合的各种教学方法,才能形成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根据学术英语教学实践,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结合项目教学法(或案例教学法)和基于文本分析法的混合教学模式最能达到有效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技能和学术英语素养的效果。

 

关键词:学术英语;混合式教学;项目驱动;产出导向

 

中国高校学术英语

教学开展与课程设置调查

廖雷朝

 

摘 要:各国学术英语课程设置在不同阶段各有其特色及重点。中国各高校的学术英语课程开设现状如何?目前的发展存在什么问题?通过对全国各地高校外语教师的网络问卷调查,我们着重考察了各高校学术英语学分和课程的设置情况及教师对此课程的认识。结果显示,在开设了学术英语课程的高校中,将学术英语设为必修课程的高校不多(49.4%),学术英语学分在整个大学英语学分中也比较低,65%以上的高校为2—4学分。此外,教师对学术英语教学发展困惑尚多。总体来看,学术英语的发展存在区域、院校办学定位等方面的差异,发展不平衡。针对学术英语教学发展中的困难,我们提出需要提高认识,促进自上而下的改革,加强教师培训等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学术英语;课程设置

 

全球20所大学学术英语能力

内涵调查及对我国的启示

王春岩

 

摘 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参加国际学术活动所需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基于全球20所院校学术英语的课程内容,可将学术英语能力概括为4个方面:学术语言能力、一般学习能力、学术认知能力和跨文化学术交际能力。不同院校中学术英语课程的设置体现了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上学术英语能力内涵研究能为我国高等院校中英语课程设置和能力测评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术英语;语言能力;大学英语课程

 

中国学术英语发展10年述评:

基于与国际相关论文的对比

辛积庆

 

摘 要:为评估我国高校最近几年出现的学术英语教学与研究情况并提供启示,我们运用对比的方法调查了40年来尤其是最近10年来国外和国内学术英语8个领域的研究情况。研究表明,国外和国内在学术英语研究方面的共性要大于学术英语教学方面的共性。国内的学术英语写作文本分析研究和国外基本同步,差异较大的是在学术英语教学方面。国外对学术英语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的看法比较一致,国内却在大学英语是否要从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转型,学术英语是否有必要设置为必修课程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

 

关键词:学术英语;教学改革;通用英语

 

 

语言与语言学研究

 

同一期刊论文英汉摘要

作者立场信息一致性研究

赵永青,薛舒云,邓耀臣,徐建伟,丁科家

 

摘 要:作者立场信息是凸显研究创新性的有效载体,但现有研究很少关注同一篇期刊论文英汉摘要中作者立场表达是否一致。本研究采用语料库和体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1,382篇国内期刊同一论文英汉语摘要两个语步中立场标记语的对应情况,探讨作者跨语言学术写作的特征。研究发现,4种立场信息在两个语步上各自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对应现象,从自我提及的71%到增强语的19%。缓和语和态度标记语也存在近40%的不对应。该结果表明,国内期刊作者不太重视论文英汉摘要中立场信息的一致性,从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摘要的吸引力。

 

关键词:作者立场;立场标记语;语步;语料库;跨语言学术写作

 

定语标志位置分布的类型学考察

屈正林

 

摘 要:定语标志的位置是其分布描写的参项之一。传统认为其位置在定语和核心名词中间,但是对中国境内语言进行的跨语言类型学调查表明,定语标志位置分布存在“四缺一”格局,即不存在修饰标志前置并且定语也前置的情况,从中可以推出“如果定语标志前置,那么其一定居中”的蕴涵共性,这可以通过标志后置优势与联系项居中原则的互动进行解释。

 

关键词:定语标志;蕴涵共性;标志后置优势;联系项居中原则

 

俄罗斯认知语言学研究概览

刘佐艳

 

摘 要:俄罗斯认知语言学是在西方认知语言学思潮的推动下形成和发展的,但俄罗斯学者没有盲目地接受西方认知语言学的思想理论,而是将其与本国的语言学研究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流派。该流派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术语体系上体现出自身的特点。本论文从观念和观念域、语言世界图景、心智、语言意识、认知语言文化研究几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俄罗斯;认知语言学;语言世界图景;观念

 

(交互)主观性、(交互)主观化

及其在日语中的研究

张 兴

 

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说话者表达言者意义时所体现出来的语言主观性受到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表示对听话者进行关注的交互主观性也受到了重视。美国语言学家Traugott不断挖掘语言事实,从历时角度研究了语言通过(交互)主观化所表现出来的(交互)主观性。从共时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形式或结构同时可以表示命题中某一成分的用法和指向整个命题的用法甚至关注听话者/读者的用法,也可以认为这些用法之间是(交互)主观化的关系。日语中有关情态转化方面的研究也完全符合(交互)主观化的规律,有不少研究从(交互)主观化角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交互)主观性;(交互)主观化;日语情态

 

 

翻译研究

 

翻译忠实观:争议与反思

冯全功

 

摘 要:翻译忠实观在学界引发了很多争议,包括忠实的属性、忠实的对象、忠实与叛逆的关系、忠实的适用范围等。本文围绕这些争议进行反思,主要观点如下:1)忠实的“应然”属性是第一位的,但要兼顾忠实的“实然”属性;2)忠实主要指忠实于原文的意义,意义是动态生成的,要“在交流中让意义再生”;3)忠实主要针对文本整体而言,整体的忠实并不排斥局部的叛逆;4)忠实度受很多其他因素影响,如翻译体裁、翻译方向、翻译渠道、跨文化交流的阶段性等;5)翻译批评标准应该是多元互补的,不应局限在忠实上;6)作为翻译和翻译批评的标准,诚信的概念比忠实更具潜在的理论解释力。

 

关键词:翻译;忠实观;翻译批评

 

正文以外的声音:

论《弟子规》英译本中副文本翻译策略

覃 军

 

摘 要:同正文一样,副文本也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它是正文以外的声音。本文借用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通过梳理《弟子规》英译本情况,对现有译本的副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中华文化“创新性转化”的时代背景,提出了以序言、题词、谚语、注解、漫画、插图、音频、视频等为副文本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弟子规;热奈特;副文本;翻译策略

 

从符号学视角看汉俄政治文献翻译

于 鑫

 

摘 要:借助符号学理论可对翻译过程进行新的解读。翻译是一种符号延伸方式,它联系着两个不同系统中的符号文本。翻译过程中符号经过跨语际、跨文化的解释而被重建,意义可能会发生增加、流失或改变,读者对符号的解释可能已不同于作者最初的意图。译者应对符号可能获得的解释进行预测,针对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本类型,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本文结合汉俄政治文献翻译中的具体实例分析了翻译中的信息偏离与校正,以及跨越符号系统时的文化和语言干扰等问题。

 

关键词:翻译;符号学;政治文献;解释项

 

 

外国文学研究

 

《四个签名》中的伦敦街道美学

王彦军

 

摘 要:《四个签名》具有19世纪后期在英国流行的“街道文学”的典型特征,错综复杂的伦敦街道网络是福尔摩斯和华生探寻与樱塘别墅谋杀案相关的蛛丝马迹、寻找犯罪分子斯茂和托格的行踪并与他们不断博弈的重要空间。《四个签名》中的街道叙事展示出小说中伦敦街道隐含的空间颓废美学、行走与滞留的辩证实践美学和身份政治美学。

 

关键词:四个签名;柯南·道尔;福尔摩斯;街道文学

 

玛丽·雪莱在殖民时代的普世关怀

原玉薇

 

摘 要:在萨义德开启了后殖民研究后,挖掘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内部的殖民话语成为热门话题。然而,玛丽·雪莱的殖民和东方书写却鲜为人知。用萨义德的后殖民理论考察玛丽·雪莱的东方题材小说可以看出,她一方面明确反对英帝国的殖民行径,以及支撑它的欧洲中心主义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不自觉地坚守欧洲文明的优越性,未完全超脱东方学的话语体系。但在英帝国正走向鼎盛的殖民时代,玛丽·雪莱仍不失为一个有普世关怀的知识分子。

 

关键词:玛丽·雪莱;末世一人;东方学;欧洲文明;爱德华·萨义德

 

《流放与王国》中加缪的文化身份书写

胡园园

 

摘 要:《流放与王国》是加缪唯一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作家在“荒诞”和“反抗”之余给予文化身份问题最为深刻的思考。它将身份问题中的“流放”和“王国”带入到文学创作空间,并赋予它们加缪式的理解。本文以小说集中的6篇故事为例,分析每部作品所展示的身份话题,从身份的建构仪式、表达方式、转变过程和处理态度来还原加缪的文化身份书写和理解,以及其作为一个文化边缘人和局外人在其所处时代的身份经历和遭遇。

 

关键词:阿尔贝·加缪;文化身份;流放与王国

 

往期回顾:

刊讯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目录与摘要

刊讯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目录与摘要

 

【声明】感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联系原文作者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