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专栏:话语研究

(特约主持人:苗兴伟

 

【主持人语】(北京师范大学 苗兴伟教授)批评话语分析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积极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质疑和挑战,不断加强理论体系与方法论的建设,另一方面又主动设置议程,直面现实社会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种与时俱进的态度促进了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路径的演进和创新,使批评话语分析逐步发展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本专栏的4篇论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话语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苗兴伟、赵云一文呈现了话语研究的问题意识、学术话语权建设和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胡春雨、范琳琳一文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冲突性话语研究的进展做了深入系统的分析。潘艳艳的论文和林晶的论文分别阐释了多模态认知批评和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及其应用。希望本专栏的4篇论文能够帮助话语研究领域的学者更好地了解话语研究的前沿与进展,能够为国内话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批评话语分析的议程设置与路径演进

苗兴伟,赵 云

摘 要: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批评话语分析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将社会批评理论与话语分析相结合,逐渐发展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社会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不断给批评话语分析提出新的课题,推动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议程的发展变化和研究路径的演进。本文探讨批评话语分析在不同阶段的议程设置,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批评话语分析的路径演进。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议程设置;路径演进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国外冲突性话语研究进展考察

胡春雨,范琳琳

摘 要:本文以1998—2017年间SSCI期刊冲突性话语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考察国外冲突性话语的研究热点与进展。研究发现:1)20年来国外高水平研究成果数量上下波动但总体上升;2)学科交叉性明显,期刊分布多样,语言学(尤其语用学)最关注此议题;3)研究热点包括(不)礼貌、面子、权势、身份等30个话题;4)不礼貌模型、关系工作理论、和谐管理理论、面子构成论等对冲突性话语分析影响较大;5)会话分析、民族志话语分析、基于语料库的话语分析是目前国外冲突性话语较主流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冲突性话语;文献计量学;可视化技术;语用学;话语分析

多模态认知批评视角的军事新闻报道分析

潘艳艳

摘 要:本研究从多模态认知批评话语的视角,结合社会符号学和隐、转喻理论构建“认知-功能”分析法,对比分析了中美对2017年“中美救援减灾联合实兵演练”这一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揭示了两者在叙事模式和话语策略上的差异。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借鉴新闻学和传播学的观点,从符号资源运用、受众地位、新闻的趣味性3个方面探讨如何运用电视新闻报道这一传播渠道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电视新闻报道;转喻;叙事模式;话语策略;多模态认知批评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理论探索、方法思考与前景展望

林 晶

摘 要:从批评话语分析与多模态研究的对话基础入手,探索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有别于多模态符号学的研究途径,讨论了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核心概念、以模态的社会动允性为驱使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途径及其赖以成立的理论基础以及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论体系,指出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构建、模态间关系以及符号形式和意义表达之间关系的确定、多模态研究与认知批评话语研究的结合、文化语境、技术层面、主观因素等方面存在着有待探索的空间。

关键词: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社会动允性;方法论体系

 

 

 

 

专栏:外语教师发展研究

(特约主持人:顾佩娅)

 

【主持人语】(苏州大学 顾佩娅教授)随着外语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研究的深化,教师在新环境中的认知和情感需求更加凸显,质性研究范式下的新思路新方法也开始涌现。本期“外语教师发展研究”专栏选登的4篇论文报告了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张莲一文采用现象图析学的新方法,研究外语教师的知识基础及其发展方式,直观地展示了本土化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图景及其建构与发展的路径和方式。李晓博一文基于对自身研究经验的反思,探究质性研究阐释的“主体间性”问题,为质性研究提出了建构“共同意义域”的新思路。古海波、顾佩娅一文整合叙事问卷和访谈数据,探究了高校英语教师的科研情感调节策略,揭示出教师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文化环境对教师情感调节策略的影响,率先将情感调节研究拓展到科研体验。陶伟一文评析了外语教师科研动机研究的理论视角、主要内容和所用方法,指明了未来外语教师科研动机研究的动态情境走向。这4篇论文选题前沿,直面该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成果呈现出内容、理念和方法等多方面的创新,对我国外语教育改革进程中的外语教师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师知识基础及其建构与发展的现象图析学分析

张 莲

摘 要:本文采用现象图析学方法,研究国内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师知识基础及其建构与发展的路径与方式。来自国内14所高校的20位外语教师参与深度访谈,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师知识基础应包括外语学科专业知识、外语知识、外语学科教学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科研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科技知识、交流沟通知识、母语和母语文化知识以及人文通识知识等。2)该框架与目前普遍引用的国外外语教师知识基础有质性差异。3)其建构与发展的方式主要基于实践的经验性学习和反思、参加国内外各类培训、在职硕博学历教育、同事和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学习等;因社会情境和单位文化的影响,教师个体发展轨迹差异大。研究结果对重构国内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师学习与发展目标有重要启示,也将为领域内教师教育与发展机构、项目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师;知识基础;现象图析学

 

外语教师质性研究的主体间阐释思路

李晓博

摘 要:随着外语教师发展研究的兴起,质性研究作为方法论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对研究者应如何阐释作为另一个主体的研究对象(外语教师)的问题,却很少被关注。本文分析了质性研究阐释的“主体间性”困境,并基于对笔者所做单方向性阐释案例的反思,提出了一个主体间阐释的新思路:认为质性研究的阐释过程应是一个研究者与研究对象通过多层面对话、沟通而建构“共同意义域”的过程,而非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单向度阐释。如此,才能既解决主体间的阐释困境,又能保证阐释质量。希望本文对提高我国外语教师质性研究的质量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外语教师;质性研究;阐释;主体间性

高校英语教师科研情感调节策略案例研究

古海波,顾佩娅

摘 要:情感调节是外语教师发展研究中的新兴课题。本文采用质性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叙事问卷和访谈收集数据,探讨一组高校英语教师的科研情感调节策略。数据分析发现:这些教师主要使用了反应关注调节和先行关注调节两类策略,前者包括适应、采取行动、交流、抑制和放松等,后者包括认知重构、降低期望、转移关注和隔离等;反应关注调节策略的使用频率高于先行关注调节策略。上述发现丰富了教师科研情感调节策略研究,揭示出教师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文化环境对教师情感调节策略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师;情感调节;科研情感;外语教师发展

 

外语教师科研动机研究综述

陶 伟

摘 要:为探索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下深入研究外语教师科研动机的理论和方法,本文对国内外20多年的教师科研动机研究进行了综述。文章首先梳理了教师科研动机研究的社会心理、认知心理和动态情境3大理论视角,继而分析了这些理论视角指导下教师科研动机的内涵结构、关联因素和变化过程研究及这些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最后基于对其局限的评析,提出了未来外语教师科研动机研究的理论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外语教师;科研动机;动态情境;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语言与语言学研究

 

汉语句子成分位移超常及其典型性与规范化

廖光蓉

摘 要:句子成分位移超常情形有九:主语后置于句尾,复指成分后置于句尾,谓语前置于主语,谓语前置于状语,做谓语的联合动词后一成分提到句首做主语,宾语前置,宾语置于补语标记后,状语后置于句尾和体标记后置于句尾。这些超常情形表现各异,成因复杂。超常典型性级差明显,规范化着重确认主体和引领者,并明确其责任。

关键词:句子成分位移;超常;典型性;规范化

  

俄汉语言观念对比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李 佳

摘 要:随着语言学人类中心范式研究的兴起,концепт 研究变得愈加热门,研究方向也由语内比较研究转向语际对比研究。但俄汉语言观念的对比研究至今未形成完善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因此,有必要结合汉语言自身特点,对近几年语言观念对比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研究表明,二元对立关系框架是对语言观念进行对比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词源、构词、修辞、搭配能力、语言文化、语言认知等是俄汉语言观念对比研究的重要维度和方法。

关键词:语言观念;对比分析;语言文化;语言认知

 

 现代日语ノダ的语篇功能

王 星

摘 要:ノダ是现代日语中一个用法广泛、形式多样、意义和功能较难把握的语法形式。其特殊性在于表面上它是句子的构成要素,但其功能可以延伸到语篇层面,对语篇的构成产生影响。ノダ与语篇互动时,一方面表现为预设功能,并在语境与话语之间建立关联;另一方面,它直接作用于语篇的构建,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产生影响。在语篇层面探讨ノダ的功能和表现效果,能够理清ノダ多种功能之间的关联,为讨论其在日语语法体系中的定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日语;ノダ;语篇标识;语篇预设;语篇功能

 

 

翻译研究

 

中国文学翻译“走出去”:修辞形势及因应之策

陈小慰

摘 要:针对中国文学通过翻译“走出去”的研究现状,运用修辞形势理论,结合多元价值观,从“为什么要走出去”/“为什么译”这一根本问题出发,在对“走出去”翻译意欲改善的缺失(最终目的及特定目的)、受众及局限因素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遵循“有效性”原则、多元化的译本选择和翻译方法的因势选用等几方面探讨了对相关修辞形势的因应之策。

关键词:中国文学翻译;修辞形势;多元价值观;因应之策

  

译者的明晰化策略研究——基于《边城》四译本报道动词“说”的考察

赵秋荣,郭 旭

摘 要:本文基于《边城》4个英译本的平行语料库,以报道动词“说”为个案分析,探讨译者的明晰化策略。研究发现:基于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权势等因素,译者对报道动词“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明晰化处理,具体体现在词汇丰富度、语法时态选择、增译等方面,反映了译者的语用处理和翻译风格存在差异,但也呈现出一定规律性。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报道动词“说”;明晰化;译者风格

  

零翻译可安身于移译——兼与彭利元教授商榷

李 丹

摘 要:零翻译研究存在诸多争论与质疑。本文通过梳理对零翻译认识的嬗变,发现零翻译概念发展经历初始、二分、缩小三阶段。通过对零翻译现象的分析,认为零翻译不等于语码混用,是一种新的原形转移翻译方法。零翻译即原形移译,可归入全译七法之移译。

关键词:零翻译;原形移译;语码混用

 

 

外国文学研究

 

城市的生态地图:

论卡尔·桑德堡的现代性城市叙事

马 特

摘 要:卡尔·桑德堡的现代性城市叙事解构了城市与自然之间长期存在的二元对立关系,勾勒出一幅立体多维的城市生态地图。在这幅城市生态地图中,作为横轴的城市道路发挥了生态过渡带的功能,消解了人造空间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界限,将边缘地带融入杂糅的生态混合体。作为纵轴的摩天大楼被塑造为一种有机的生命体,为栖居其中的人们带来跨空间的生态体验。在宏大的历史时间中,城市生态地图的水平向度与垂直向度彼此交错,以点、线、面的形式交织构成立体的生态网络,书写出现代性视野下的城市生态叙事。

关键词:卡尔·桑德堡;城市叙事;现代性;城市生态批评;生态过渡带

  

自由的幻象:论《微物之神》现代性视域下的

种姓体系嬗变

谷 伟

摘 要:《微物之神》是阿兰达蒂·洛伊的成名作,探索了种姓制度与殖民强权、民主政体及全球化的权力共谋。从现代性内部入手,洛伊分析了种姓意识的规训力量,揭露了种姓建构原则由宗教仪式隔离,转向教育资源与空间流动性差异,进而重构经济、政治和社会权力关系的冰冷现实。在此基础上,洛伊解构了全球化的宏大叙事,还原特权阶级构筑主体优越论的排他本质,为属下反抗体制剥削指明了救赎道路。

关键词:微物之神;阿兰达蒂·洛伊;种姓制度;属下阶层

“艺术的现实”:论扎博洛茨基的早期先锋创作

董春春

摘 要:20世纪20年代苏联文坛出现的现实艺术协会的“现实”不同于现实主义的“现实”,现实艺术协会追求的并非客观再现基础上的“现实的艺术”,而是坚持艺术的独立性,将艺术看作与生活一样的现实存在。作为协会的成员,扎博洛茨基在其早期创作中秉承“艺术的现实”,通过展现非决定论视阈下的真实、降低语言的忠实度、利用儿童对世界的“不理解”及其与成人的错位,将文学从依赖于再现现实转换为表现现实,将文学现实的范畴从外部世界扩展到内部世界。扎博洛茨基的早期先锋创作揭示了客观现实的历史性与主观精神现实的永恒性。

关键词:扎博洛茨基;文学;现实;先锋实验

  

印度尼西亚现代小说中的民族认同建构

——以《错误的教育》《扬帆》《巴厘舞女》为例

张 燕

摘 要:印度尼西亚现代小说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思想命题紧密相关,服务于东西方价值取舍、现代思想确立和民族认同建构等文化命题。印尼民族认同觉醒期、探索期和高涨期的代表性小说《错误的教育》《扬帆》和《巴厘舞女》蕴含着从“以印尼文化为体,以西方文化为用” 到“全盘西化”再到“推陈出新”的思想文化演变,表现出体认并消解西方文化霸权、审视并扬弃本土特性的可贵价值,反映出印尼民族身份认同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现代小说;东西方文化;民族认同;错误的教育;扬帆;巴厘舞女

 

往期回顾

刊讯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刊讯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刊讯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目录与摘要

刊讯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目录与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