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1期

 

“自杀”心理意义的联想组合分析——对五地大学生的考察

高一虹,张雨涵

 

摘  要:本研究采用“联想组合分析法”(AGA),考察“自杀”对大学生的心理意义。研究发现,联想词语共14大类,占比最大的类别依次是:情感、评价、自杀原因、自杀方式。 “自杀”的负面意义占绝对主导,但也存在复杂性和矛盾性。成长地区、家庭背景、独生子女与否、年级、专业对积极和消极意义有显著影响。相比对同一样本的“语义区分”测验, AGA呈现的心理意义似更丰富复杂。本研究对预测死亡态度的变化以及相关生死教育具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自杀;心理意义;联想组合分析;大学生

 

 
 

论汉语带“宾语”自致使动结式

严辰松

 

摘  要:汉语中存在一类违反马真、陆俭明(1997)提出的规律的动结句式,其主语所指是承载变化结果的主体,结语指向主语,然而在VR复合谓语后携带“宾语”。这一宾语是动词V在底层时携带的,因完整表达动作事件的需要提升至表层结构,置于变元移走后的空位上。它并非动结句式的宾语,在其中没有句法论元的名分。本文论述这类动结式的构成、 性质及其语法语义限制,兼论马陆规律背后的理据。

 

关键词:汉语;自致使动结式;马陆规律

 

 

2019年第2期

 

输入频次与输入间隔对英语短语动词习得的影响

陈贺文,张 萍

 

摘  要:输入频次和输入间隔均为词汇习得领域关注的话题,但较少研究同时考察两者对句子语境下短语动词习得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3种输入频次和3种输入间隔条件下270名高中生习得短语动词的接受和产出性形义知识的成效。4项测试结果一致表明,输入频次的叠加显著促进了短语动词的习得,其效果均为:6次>4次>2次;输入间隔在频次突破阈值后发挥了显著作用,其效果均为:间隔1天>间隔0.5天>间隔3天。本研究结论对如何依据频次和记忆理论提高基础阶段英语短语动词的教学效率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输入频次;输入间隔;短语动词;高中英语

 

 

 

元话语名词:学术语篇人际互动研究的新视角

姜 峰

 

摘  要:本文提出“元话语名词”概念及其“引导”和“互动”双重功能维度。基于多学科学术论文语料库的数据分析,本研究发现,“限定词+元话语名词”是频次最高的语法结构,而且在引导功能方面,该结构主要用于回指上文信息,并表达作者界定物质信息的互动立场。人文学科作者较理工作者更倾向于使用元话语名词构建学术语篇与人际互动;作者随着行文结构发展调整元话语名词的功能应用,从而增强语篇的说服力。元话语名词可以丰富我们对名词功能的现有认识,扩展学术语篇人际互动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元话语名词;学术语篇;人际互动;语料库

 

 

2019年第3期

 

任务类型和效价对二语情绪词加工影响的ERP研究

范 琳, 刘 佳

 

摘  要:作为兼具概念意义和情绪意义的一类特殊词汇,情绪词的加工机制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利用ERP技术,采用情绪归类和情绪Stroop任务,考察晚期汉英双语者二语情绪词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情绪Stroop任务比情绪归类任务诱发了更大的P2;2)在中央区和前中央区,中性词汇比情绪词汇诱发更大的EPN,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诱发的EPN并无显著差异,但在颞枕区未发现任何显著效应;3)较之情绪Stroop任务,情绪归类任务诱发更负的EPN,效价和任务类型无显著交互效应。实验结果说明效价影响英语二语词汇的加工,情绪词和中性词汇加工机制存在差异。情绪词加工不受注意力资源调节的影响,中央区和前中央区在二语情绪词和中性词汇的加工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情绪词;效价;二语;情绪归类任务;情绪Stroop任务

 

 

 

以项目驱动的学术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

蔡基刚

 

摘  要:学术英语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是许多学术英语教师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在EAP的教学历史上,有许多教学方法,但只有综合与学术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相吻合的各种教学方法,形成教学模式才最有效。根据学术英语教学实践,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结合项目教学法(或案例教学法)和基于文本分析法的混合教学模式最能达到有效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技能和学术英语素养。

 

关键词:学术英语;混合式教学;项目驱动;产出导向

 

 

2019年第4期

 

汉语语序的类型学特征

金立鑫

 

摘  要:通过语言语序类型学中语序指数(word order index)测量汉语中的相关句法组配,结果显示,汉语在语序类型上表现为典型的VO-OV混合型语序。与这种混合语序对应,汉语中有一系列较为罕见的句法现象。我们假设汉语混合语序背后的动因主要是语系亲属关系以及语言地理区域的影响。藏语的OV语序以及施通格论元配置是导致汉语具有OV语序以及具有句法施通格配置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构成汉语中一些著名的长期以来得不到合理解释的句法难题的动因。

 

关键词:类型学;语序;汉语语序;混合型;施通格

 

 

 

从写作停顿看体裁差异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

徐翠芹

 

摘  要:通过电脑键盘日志和回溯性访谈,本研究分时段解析65名大学二年级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停顿行为,进而考察体裁因素对二语写作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二语学习者在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的初始阶段表现出频次低、时间长的构思停顿,表明初始时段是二语写作者进行构思认知加工的重要阶段。 随着写作的发展, 二语学习者在记叙文写作中表现出频次高、时间短的撰写停顿,集中表现为对语言匹配内容的认知加工过程;而议论文写作中则表现出频次高、时间短的撰写停顿和频次低、时间长的在线构思停顿交错进行,凸显出写作者对内容检索构思和语言匹配内容的双重认知加工过程。 结合回溯性访谈,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二语学习者在不同体裁写作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二语写作;体裁;写作停顿;认知加工

 

 

2019年第5期

 

批评话语分析的议程设置与路径演进

苗兴伟,赵 云

 

摘 要: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批评话语分析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将社会批评理论与话语分析相结合,逐渐发展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社会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不断给批评话语分析提出新的课题,推动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议程的发展变化和研究路径的演进。本文探讨批评话语分析在不同阶段的议程设置,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批评话语分析的路径演进。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议程设置;路径演进

 

 

 

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师知识基础及其建构与发展的现象图析学分析

张 莲

 

摘 要:本文采用现象图析学方法,研究国内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师知识基础及其建构与发展的路径与方式。来自国内14所高校的20位外语教师参与深度访谈,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师知识基础应包括外语学科专业知识、外语知识、外语学科教学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科研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科技知识、交流沟通的知识、母语和母语文化知识以及人文通识知识等。2)该框架与目前普遍引用的国外外语教师知识基础有质性差异。3)其建构与发展的方式主要基于实践的经验性学习和反思、参加国内外各类培训、在职硕博学历教育、同事和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学习等;因社会情境和单位文化的影响,教师个体发展轨迹差异大。研究结果对重构国内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师学习与发展目标有重要启示,也将为领域内教师教育与发展机构、项目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师;知识基础;现象图析学

 

 

 

中国文学翻译“走出去”:修辞形势及因应之策

陈小慰

 

摘 要:针对中国文学通过翻译“走出去”的研究现状,运用修辞形势理论,结合多元价值观,从“为什么要走出去”/“为什么译”这一根本问题出发,在对“走出去”翻译意欲改善的缺失(最终目的及特定目的)、受众及局限因素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遵循“有效性”原则、多元化的译本选择和翻译方法的因势选用等几方面探讨了对相关修辞形势的因应之策。

 

关键词:中国文学翻译;修辞形势;多元价值观;因应之策

 

 

2019年第6期

 

同伴互动研究方法综述

徐锦芬,张姗姗

 

摘 要:本文以国外语言学SSCI期刊为数据源,对2002~2019年间刊发的同伴互动论文进行梳理,对其研究方法及数据收集方法进行综述。结果表明,同伴互动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其中(准)实验研究和质性研究呈显著上升趋势;描述性研究稳中有升,混合研究略微呈下降趋势。数据收集方法以录音录像为主,其次为问卷调查和访谈。文章最后指出同伴互动未来研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外语教学;二语习得;同伴互动;研究方法;数据收集方法

 

 

 

外语环境下同伴会话协商特征研究——基于社会认知视阈

王晓燕,龙祖琼

 

摘 要:本文在社会认知视阈下,借助会话分析,对外语环境下20组英语学习者9次互动任务中的会话协商特征及其对语言实践本质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会话协商明显存在于每次任务中,但其频次分布不均;任务完成程序、互动话题特色、互动模式特征等构成其频次分布的主要原因。会话协商呈现为理解核实、证实核查、澄清请求,以及“寻求协助”和“其他类协商”5种类型;“寻求协助”和“其他类协商”模式各异,但明显实现协商功能。随着会话任务的开展,会话协商频次逐渐提高,进一步推动主动参与、积极适应、多维协同的变化。本文认为,会话协商给语言学习者提供一种共同参与、相互学习、共享认知的资源和环境。

 

关键词:二语习得;外语环境;会话协商;社会认知视阈;会话分析

 

 

 

霍桑的家园与共同体意识

代显梅

 

摘 要:自18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农耕时代的家园与共同体模式受到不断的冲击与威胁,家园与共同体不仅成为全世界关注与思考的生存问题,而且也成为人文学科的一个热门话题。在现代世界里,家园与共同体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幸福意味着什么?个人如何与家园与共同体保持健康互助的关系?这些成为19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社会文化批评、文学乃至文学批评共同关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以霍桑的小说导言和他的罗曼司故事为例,追溯作家的家园与共同体意识,旨在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也帮助我们思考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近似问题。

 

关键词:霍桑;家园;共同体

 

 

 

体认原则及体认者、现实和语言的相互关系

张克定

 

摘 要:王寅对认知语言学及其体验哲学基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理论思考,提出了体认语言学的理论构想,把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归纳为“现实—认知—语言”的体认原则。然而, 该原则只包含了“认(知加工)”,而没有包含“体(验互动)”,更没有包含人这一进行体认的主体,即体认者,因此,未能充分体现出体认语言学的要义。为了更好地理解体认语言学的本质,本文将王寅提出的体认原则修补为“现实↔体认者↔语言”。这一新修补的体认原则既体现了体认者在体认现实、表达现实过程中的主体性,凸显了“人之尺度”,又体现了现实和语言对体认者的反作用,凸显了体认者、现实和语言三者的互动性。可以说,新修补的体认原则更好地揭示了体认语言学的真谛。

 

关键词:体认语言学;体认原则;体认者;主体性;互动性

 

 

相关阅读:
刊讯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
刊讯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
刊讯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
刊讯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刊讯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刊讯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声明】感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