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秋芳教授领衔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师团队成功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首批公布的20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该团队以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成员为主体,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朱勇教授和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董希骁教授分别带领的教研团队。

 

一、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团队参与“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研讨会”

2023年7月8日至7月9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师团队”负责人文秋芳教授以及成员张天伟教授应邀参加了由江苏师范大学和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联合主办的“强国建设 教育何为 教育强国 语言何为——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学术研讨会”。

中国特色,匠心独运

在7月8日上午的研讨会上,文秋芳教授作了题为“中国特色的辩证研究范式——以国家语言能力研究为例”的大会报告。文教授系统阐释了辩证研究范式的内涵,并以国家语言能力理论构建为例说明了该范式的应用。辩证研究范式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哲学立场,主张研究问题的客观性、普遍联系性和动态变化性;坚持通过理论和实践互动循环获得研究问题的解决;坚持选择现实生活中的主要矛盾(主要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解决问题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是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有别于西方研究范式。

胸怀家国,放眼世界

7月8日下午,张天伟教授以“国家语言能力指数比较研究”为题,梳理了国家语言能力的历史发展脉络,指出了在不同时期,语言能力会随着国家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特点。接着,张教授阐释了国家语言能力指数的定义及量化三要素,并具体解释了语言权力指数框架。最后,张教授对国家语言能力指数指标体系的四个特性和国家语言能力指数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解读。他强调世界各国的语言能力各有特色且受多维因素影响,并向与会专家学者提出了开展后续研究的设想。张天伟教授的研究内容全面深入,对广大与会者开展系统化、规范化、大样本的量化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作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负责人和成员,文秋芳教授和张天伟教授在此次研讨会上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专业优势,从不同角度回答了“强国建设 教育何为 教育强国 语言何为”这两个新时代重大问题,为国家语言战略研究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团队参与培训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

北外中文学院团队积极服务国家需求,参加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吉林大学承办的“2023年第五期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岗前培训班”活动。7月10日,朱勇教授率领北外中文学院团队为来自18个省的112名即将赴海外任教的学员进行了培训。本次培训共有三场,以线上方式进行。

朱勇教授作了题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汉语口语教学实践”的学术讲座。朱勇教授以产出导向法理论和基于该理论编写的《新时代汉语口语》教材为例,讲授了二语习得理论对于教学法和教材编写的基础性意义。朱老师从汉语教学中存在的“学用分离”“高端人才少,成段表达弱”两大难题切入,全面、深入地讲解了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假设与流程;结合《新时代汉语口语》系列教材,细致讲解了这一创新性教学法如何应用于教学实践。讲座中,朱老师与学员亲切互动,以风趣幽默的方式,深入浅出,启发学员思考二语习得理论及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北京外国语大学 朱勇教授)

鲁文霞老师作了题为“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口语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专题讲座,她结合《新时代汉语口语》教材,详细介绍了POA口语教学各流程的设计要点,并就实施过程中如何使学生适应POA教学模式、如何发挥教师作用、如何使用POA教材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宝贵经验。

(北京外国语大学 鲁文霞老师)

陈宣老师的讲座题目为“初级阶段POA教材设计与课堂应用”。陈老师选取《新时代汉语口语》初级(上)的一课,介绍了初级册的设计理念,并以该课为例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与解说。学员们认真观摩、积极互动,并就如何评价产出任务、POA教学理念能否应用到其他课型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北京外国语大学 陈宣老师)

本次培训详细阐述了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展示了系统的教学方法,极大拓展了学员们的视野,为他们今后的教学实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志愿服务是一项崇高而光荣的事业,既需要深厚的理论支撑,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希望本系列培训能够帮助他们意识到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应用价值,正确理解原创性语言教学法“产出导向法”的内部逻辑和实际应用过程,帮助广大教师志愿者早日成为合格的国际中文教师。

 

三、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团队参与“欧洲非通用语种教学研讨会暨欧洲语言文化论坛”

2023年7月4日至5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和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学院联合举办的“欧洲非通用语种教学研讨会暨欧洲语言文化论坛(2023)”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召开。“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团队参与了此次论坛。

本次论坛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欧洲语言文化研究”,包含“欧洲文学研究与翻译”“欧洲语言教学与研究”“欧洲国别与区域研究”“中欧文明交流与互鉴”4个教师分论坛以及“文学研究”“语言学与翻译学研究”“国别区域研究”3个学生分论坛,共收到相关领域论文80余篇,国内外30余所高校专家和师生参加了研讨活动。

(活动现场图)

会上,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团队积极发言。在欧洲文学研究与翻译分论坛中,意大利语教师许金菁对卡尔维诺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看不见的城市》进行了分析,带领听者领略卡氏乌托邦的重要意义;阿尔巴尼亚语教师马赛通过考察伊斯马伊尔·卡达莱所著的两篇小说,探讨了其笔下的文学与历史相互表现、彼此建构的关系。

在欧洲语言教学与研究分论坛中,荷兰语教师林霄霄梳理了荷兰国家国情的教材建设情况,阐明了设计荷兰国情教材的必要性,指出自2019年起北外荷兰语专业启动国情课程教材的开发工作,寻求做好思政融入以及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希腊语教师阙建荣对1949年至2019年间出版的非通用语种教材进行了总结和整理,从既往研究及教材建设的总体情况出发,通过对欧洲非通用语种专业教师的半结构化访谈,聚焦于教材建设的使用、编写和改进的实践,采用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欧洲非通用语种专业在教材建设上所遇到的结构性挑战以及应对经验;罗马尼亚语教

师徐台杰以1992至2002年发表的非英语外语教材研究论文为样本,采用数据统计、主题分析等方法,对中国非英语外语教材研究的发文趋势、语种分布、主题内容和研究方法等进行梳理和讨论。

(活动现场图)

在欧洲国别与区域研究分论坛中,匈牙利语教师王秋萍回顾了中匈两国建交70余年来的关系发展,关注当前中匈关系的发展趋势,探讨影响影响两国关系走向的国际国内因素;挪威语教师李菁菁利用内容分析法对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挪威三大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新闻报道框架及语篇内容,对有关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挪威报道影响因素,并为我国在挪威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提供建议对策。

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欧洲语言文化学院的研究生在学生论坛中踊跃发言,利用所学的对象国语言进行了涉及传统文学、文学译介、语言学、翻译学、国际关系、政治学、民族学、中外交流等领域的多样化研究。

此外,“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董希骁教授作为会务组成员,在欧洲语言教学与研究分论坛(分组2)中担任小组主持,于7月4日下午组织并点评了来自五所高校共六名教师的发言分享,并于次日上午闭幕式上进行了分论坛小组的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