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中国文学外译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10 09:13浏览数:3073评论数:0 收藏

文学译介一直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经由翻译为世界读者所知悉,为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展现国家形象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国内外在中国文学英译方面的研究显著增多,涉及范围广泛,研究方法众多,亟待系统化的梳理。王颖冲博士的《中文小说英译研究》一书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推出的。作为研究之研究,它旨在探讨中国文学外译的现状与问题、研究内容与方法、现有成果与研究空白。在这里,我们邀请了王颖冲、孙会军、高方、张汨、林嘉新五位学者再议中国文学外译的话题,同时提纲挈领地对本书进行了评述,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核心议题。

部分内容出自《外国语文研究》(待刊)

王颖冲  副教授 专家简介

在“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浪潮下,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成为翻译出版界的热门议题,所译作品的数量和种类显著增长。与此同时,有关中国文学外译的论文、科研项目也越来越多,尤其是2012年以后数量激增。

 

译介活动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行为,不止于译稿杀青,也不止于图书出版,能否“走出去”“走进去”和“走下去”还涉及大量非文本因素。翻译作品是否能够顺利融入目标语社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选材和历史语境之间的契合度。其实在译介“入超”的问题上,中国文学不是特例,其他语种文学的英译本在英美文化中也一直处于边缘,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定位“走出去”的内涵和预期,发挥国内外各界参与者的优势,选取合适的文本与译介策略,促进中国文学在目标语社会的传播。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管是“造船出海”还是“借船出海”,都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走出去”(Going Global):它显示了源语社会的一种意愿和主动性,但打通渠道的方式多种多样,不能局限于自行翻译和本地出版。我们可以通过双向选材、合作出版、版权输出、发展文学中介、邀请外国译者“走进来”、鼓励中国作家“走出去”等方式,为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打开新的思路和渠道。换言之,文学对外翻译不应是免费“赠予”,而是重在自我展示,要提供便利,欢迎对方来“采撷”。

 

部分内容转引自王颖冲,2019,《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再思》。此处略加改动。

顶票:0; 踩票:0    

孙会军  教授 专家简介

最近认真阅读了王颖冲博士的新作《中文小说英译研究》。该书是由王克非教授担任总主编、由许钧教授担任子系列主编的“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翻译学核心话题系列丛书·翻译文化史研究子系列”中的一部,里面有王克非教授撰写的总序。一书在手,爱不释卷。在我看来,这是我国近年来中国文学对外译介方面的一部力作。作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占有资料非常丰富,对中国文学英译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梳理,大大拓展了读者的研究视野。与此同时,作者分享了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研究中的思考和感悟,读来颇受启发。

 

在这部专著的第五章,作者在探讨中国文学英译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王颖冲,2018:160):“中国文学‘走出去’需要长远规划,译介数量不应作为当前的主要目标,而应走内涵式、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我们要充分调动国内外各界资源,突出译介项目的文学性、民间性和世界性……。”我个人非常赞同作者的这一观点,这一提法切中了文学翻译的最终目的以及问题的关键。正如查明建教授所言,“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已进入一个新阶段, 现在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是如何以更有效的话语方式推介中国当代文学, 即如何在当代世界文学语境中, 阐发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经验’中的本土性与世界性关系及其世界文学意义, 树立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形象’”(查明建,2019:10)。中国文学要想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学的组成部分,成为全世界各个种族与文化的共同精神财富,民间性的传达很重要,与此同时,更要关注中国文学在选材和翻译过程中的文学性问题,因为这直接关涉到中国文学形象的建构。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文学形象主要由一国文学作品自身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准决定,也与翻译紧密相关——翻译的选材和翻译的方法与策略决定了特定文学作品能否被异域读者所接受,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体文学形象。……国内外译介中国文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选材倾向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信息的过度关注,都不利于展示良好的中国文学形象。当代中国文学形象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英语世界没有选择最具有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准的作品进行翻译,对于其所选的作品,因为看重的是作品中的信息,而不是其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准,译者没有将其当成文学作品来翻译,作品的文学性被忽略、被抹杀。” (孙会军,2018:12)这是未来中国文学翻译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孙会军. 中国小说翻译过程中的文学性再现与中国文学形象重塑[J]. 外国语文,2018(5):12-15.

王颖冲. 中文小说英译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查明建. 文学性与世界性: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译介的着力点[J]. 外语研究,2019(3):10-14.

顶票:0; 踩票:0    

高方  教授 专家简介

《中文小说英译研究》一书在探索中国文学外译研究方面具有学理价值,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具有现实的参照意义。本书所涉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是针对文学英译的,但是对译入其他语种的研究也有借鉴意义,读者或能从本书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中有更多发现。

 

如果放眼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各国的译介情况,我们可以发现还存在如下值得关注的问题:

 

1. 文学作品译入与译出失衡,中外文学互动不足。从数量上看,近30年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译出虽呈增长趋势,尤其是最近几年,数量增长加快,形势喜人,但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文学在中国译介的数量相比,明显不平衡。

 

2. 外国主要语种的翻译分布不平衡,英文翻译明显偏少。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涉及25个语种之多,译介品种前三位的语种为日文、法文和英文。英语世界范围广,人数多,而且有美国和英国这样在当今国际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可数十年来,译成英语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却不及日本和法国。

 

3. 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和传播的渠道不畅。近年来,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上译介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但如果我们仔细了解一下被翻译过去的图书的发行量及其产生的影响,却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国外主流出版机构很少参与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与推广。

 

4.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外的影响力有限:(1)在国外主流社会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接受中,作品的非文学价值受重视的程度要大于其文学价值。(2)翻译的质量还有待于提高。(3)欧美一些国家在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以适应读者为由,为商业利益所趋使,对原著不够尊重,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

 

部分内容摘自高方、许钧,2010,现状、问题与建议——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中国翻译》(6):5-9。此处略有改动。

顶票:0; 踩票:0    

张汨  讲师 专家简介

一本好的学术专著应该既具备扎实的学术积淀,又能够对后续研究有所启发,王颖冲博士的《中文小说英译研究》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全书从中国文学英译研究概况、作家和作品研究、译者研究、译介过程研究以及传播与接受研究等五个方面,扫描了鲁迅作品、老舍作品、《红楼梦》、葛浩文译作、杨宪益和戴乃迭译作等个案,为我们呈现了当前中文小说英译研究的整体脉络。作者对文献的挖掘和掌握十分到位,展现了较强的学术功底。当然,本书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对中文小说英译后续研究的启示。下面我将结合我个人的研究兴趣,在此浅谈两点:首先,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翻译过程研究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转化,而是多重角色协商或者妥协的过程,因此“参与者(包括合译者、修订者、审查人等)的隐身”更加值得研究者关注,但这些痕迹往往更难找寻,这就需要研究者能够走进图书馆和档案馆,发掘史料并还原历史。我们也相信,若能掌握足够史料,会有更有趣的研究出现。其次,当前中国文学英译研究作品多为古代典籍以及经典现当代文学作品,而科幻小说(如《三体》)、武侠小说(如金庸作品)等体裁受到的关注依然不足。经典文学固然值得研究者关注,但通俗文学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我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通俗文学中。例如,金庸武侠小说风靡中国甚至整个东南亚,以往也有几部译本,但其真正引起西方读者注意还是在2018年郝玉青《射雕英雄传·英雄诞生》推出之时。《射雕英雄传》第一册译本《英雄诞生》已经重印七八次,《射雕三部曲》的译作也在以每年一册的速度推出,因而整个翻译过程中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

顶票:0; 踩票:0    

林嘉新   专家简介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实语境下,中文小说对外翻译实践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对其历史作用与效果的评价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且缺乏海外数据和史料的支撑,部分研究甚至有“自说自话”之嫌。《中文小说英译研究》的作者王颖冲博士近年来一直聚焦中文小说英译研究,代表性论著见于《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等核心刊物,在中文小说译介模式与渠道、效果与影响研究等方面多有创见。《中文小说英译研究》从源头上反思现当代中文小说译介与传播现状,借助一手史料与数据,史论结合地归纳其译介与传播模式与路径,对译介活动中的作家、作品、译者、译介过程、传播与接受进行了系统性探索,旨在总结对外翻译实践的运作规律。该书是近年来中国文学外译研究领域的力作之一,其研究视角独特新颖,理论分析逻辑分明,史料例证详实有力。该书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理论运用适切合理,跨学科特征鲜明。该书综合运用翻译社会学、传播学、译介学、多元系统理论、社会学等学科与翻译研究分支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论,为中文小说的译介与传播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这一尝试不仅拓宽了文学译介研究的视角,更为翻译的跨学科发展提供了契机与实践场所,问题阐述也理据清晰、充分合理。

 

其次,案例列举丰富到位,语料补充详实珍贵。纵观该书内容,不难发现作者在需论证之处,都列举了恰切的例子辅助说明问题。尤其是一手史料、译本流通数据、出版档案、译者口述材料等的综合运用,增强了论题的说服力与可信度,案例举证也往往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内容颇为详实,真实勾勒与再现了中文小说译介的图景,具有较大的资料价值与启示意义。

 

第三,语境分析准确到位,成因归纳全面客观。译介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就是要解释译文产生的语境因素,其关键在于还原翻译行为发生的“历史现场”。该书借助于海外汉学、传播学、版本学、国际政治学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对中文小说英译的“历史现场”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语境架构,并系统深入地分析了语境中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运行机制,这为研究的信度提供了坚实保障与支持。

顶票:0; 踩票:0    

发表您的观点 共有0人发表了0条评论及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