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人文主义、人文学科与大学教育

发布时间:2020-11-27 10:31浏览数:971评论数:0 收藏

围绕人文素养在大学教育中的核心地位,2020年10月17日,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国外文学》杂志联合举办了以“重温人文主义、人文学科与大学教育”为题的学术论坛。会上,围绕人文学科对大学教育的意义、文学研究中的人文主义思考、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关系等议题,数十位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期“热点聚焦”栏目聚焦与会专家的精彩发言,发言部分转摘如下,以飨读者。

——北京科技大学 梁雅梦

 

本期热点聚焦共包含两个议题,议题一为人文学科对大学教育的意义,议题二为文学研究中的人文主义反思。其中,刘意青教授、阮炜教授、陈众议教授、谷裕教授、胡强教授、石坚教授针对议题一发表了观点,刘锋教授、陈红薇教授、金冰教授、杨金才教授、金雯教授、张磊教授、王升远教授、尹晶教授针对议题二发表了观点。

 

刘意青  教授 专家简介

从中西文化教育传统可以看出,学习文明遗产课程,沟通现代与传统,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西方人文主义和人文教育有其资产阶级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尝试提出,在21世纪全球化不断深入之际,我们面临的大变局实际上是用一个新的人文主义和人文教育思想重构体系。

顶票:3; 踩票:0    

阮炜  教授 专家简介

与理工类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专注于培养某个领域的专才,或者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不同,人文学更加着眼于培养通才,使具体专业的从业者超越狭窄的视野,具备广博的知识,对历史、哲学、文学都有较深较广的了解,对音乐、艺术具有较高的欣赏水平和鉴别力,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尤其是具有宽阔的眼界,博大的胸襟,从而成为一个整全之人。

 

顶票:2; 踩票:0    

陈众议  教授 专家简介

针对“大学教育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重置坐标、重塑精神”这一亟待解决的首要课题,一是从宏观着手,完善人文教育的机制,实现教育的去功利化、去扁平化和去机械化,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怀,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二是从微观着力,建议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反对束缚想象力的不阅读、浅阅读和非阅读。

 

顶票:2; 踩票:0    

谷裕  教授 专家简介

大学的人文教育及人文学科应真正秉承人文主义精神,外语学科不应一味依附于西方知识体系,全盘接受文化输出国的价值观,而应在把握学术前沿的基础上,注重对基础学问和基本问题的关切,提升国内学者的学术自信,强化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便更好地推动我国人文教育的持续发展。

顶票:2; 踩票:0    

胡强  教授 专家简介

大学是人类“最富韧性、最能坚持、最为持久的机构之一”,大学的特殊使命是培育具有长时段思维能力的学子,培养能够超越学科狭隘追求的专家,以及时代不可或缺的人才。

 

顶票:2; 踩票:0    

石坚  教授 专家简介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和使命。高校的学科和研究方向繁多,如何在不同的学科专业课程和不同层次的教学中做到教书育人,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外国语言文学课程的设置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胜任力,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全球视野、人文情怀和多元文化包容性。

 

顶票:2; 踩票:0    

刘锋  教授 专家简介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分离后处境艰难,始终致力于为自身寻找合法性,但正如哲学家理查德•罗蒂所说,人文问题永不可能有最后的答案,因此寻找答案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

 

顶票:2; 踩票:0    

陈红薇  教授 专家简介

人文主义、后人文主义、后人类主义等不同思潮既对峙又共生,从人类最早的神话叙事到当代的科幻文学,都在讲述“人”的故事。其中既有对人文主义本质的追问,也有后人类主义的焦虑。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出现,既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进步,也隐藏着前所未有的人性与人类危机。

 

顶票:2; 踩票:0    

金冰  教授 专家简介

作为对人文主义的重新思考,蒸汽朋克小说关注人自身以及人与技术的关系。蒸汽朋克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技术和人类从对立走向共生的过程,凸显了科学话语和文学话语相互渗透交融的必要性,又警示了科学中心主义的机械论倾向及其对人文价值的遮蔽。

 

顶票:1; 踩票:0    

杨金才  教授 专家简介

虽然“9•11”文学尚不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基本文学格局,但这些作品不再单写某个地域性的暴力事件,而总能将其镶嵌在更深广的历史和社会全景中,对全球时代暴力、仇恨和恐怖的隐史及逻辑进行批判,高度体现了历史与人性的复杂性。

 

顶票:1; 踩票:0    

金雯  教授 专家简介

沃尔夫的小说《海浪》体现了科学、哲学和文学的互动。《海浪》是“悲歌”的代表,是对死亡的哀悼和思索,是“感受的政治”。小说以展现和重塑感受为己任,直击时代问题的核心,将注意力投向整个历史语境,与哲学、科学不断碰撞和互动。

 

顶票:1; 踩票:0    

张磊  教授 专家简介

身为钢琴家的萨义德为形塑其独特的“人文主义”核心思想,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借用“对位”、“卡农”等音乐语汇,并在一次次实验性的使用中测量“对位”之于其人文主义思想的价值与意义,最终选择这一“临时性”的概念作为对自我思想的诠释。

 

顶票:1; 踩票:0    

王升远  教授 专家简介

为打破战争文学研究的“同温层效应”,可以借鉴人文主义对人性尊严、宽容和平等价值的尊重:以“战争”为“反应装置”,发挥其“后视镜”作用;以“战后”为“认知装置”,在其指导下,避免主观化的谬误,从而深化日本战争文学研究,拓宽战争文学之于文学史和思想史的意义空间。

 

顶票:1; 踩票:0    

尹晶  教授 专家简介

基于对印度布克奖小说的人文主义反思,主张独立后的印度要真正摆脱西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概念的束缚,必须对制约印度民众“身体、思想和欲望”的文化想象进行检视和剖析,主动打破东西对立,借鉴第三世界的思想精华,建构超越殖民认同与真正融合宗教、语言、种姓等差异的后民族共同体。

 

顶票:1; 踩票:0    

发表您的观点 共有0人发表了0条评论及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