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研究系列之许渊冲先生

发布时间:2021-08-27 11:10浏览数:2431评论数:0 收藏

我国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于2021年6月17日逝世,享年100岁。

 

许渊冲先生从事文学翻译长达60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成果集中于中国古诗英译,形成了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100余部,为中国诗歌翻译及对外文化传播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许渊冲先生于2010年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8月2日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本期“翻译家研究”聚焦许渊冲先生,共邀请了三位学者:张智中、祝一舒和覃江华。

 

张文聚焦国内翻译界对许渊冲翻译理论的误解:误以为许渊冲翻译只求美不求真,翻译不求忠实;误以为许渊冲一味提倡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忽略了他所提倡的发挥源语语言的优势论或“克隆论”;误以为许渊冲是归化派的代表,不知其也有异化的翻译倡导和译笔;另外,对许渊冲再创论的精神实质,也缺乏透彻的理解。

 

祝文认为,许渊冲立足典籍翻译实践,融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传统译论,对西方翻译理论有交流和扬弃,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话语自信,创立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致力于提升中国学者在国际翻译界的地位。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具有时代价值与精神力量,其翻译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性和适用性。

 

覃文认为,在许渊冲看来,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化的统一,但在很多情况下,内容与形式、神似与形似之间产生矛盾。其翻译理论体系,都建立在这一语言观基础之上,他将“从心所欲不逾矩”作为中国学派文学翻译理论的基本原理,并认为,通过翻译可以实现不同语言文化的双向交流、取长补短,从而创造一种新的、更加繁荣的世界文化。

张智中  教授 专家简介

谁为表予心——许渊冲写真

 

终其一生,许渊冲最大的特点,就是真——真人、真译,真得倍感可爱,真得不可理喻。许老20世纪80年代涉足译坛,新世纪之初引起争论。2017年央视《朗读者》栏目爆红网络,虽引得无数国人点赞,但也不乏学人对其不屑一顾,偏见与误解掺杂其中。其荦荦大端,概括如下。

 

第一,对求美重于求真的误解。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美”。这是笔者第一次见到许先生时他亲口说的。当然,也符合实际。“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本来就是“美”字当先。许渊冲说过:“为了求美,甚至不妨失真。”这就更容易导致误解、误会——翻译,以忠实为本分,怎么可以“失真”呢?其实,如果我们考察许渊冲的翻译实践,可知其处处求美,而求美的目的,只是为了保真,而不是失真。“不妨失真”,只是极端之语,是说在语言形式与内在含义产生矛盾的时候,舍形式而保含义的做法。其“失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存美,而存美的目的,则是为了保真,保原文之真,原文之美。换言之,许渊冲追求灵活的文学翻译,反对机械的文字翻译。他所说的失真,即指失去原文的语言形式之真,而非原文内容之真。因此,如果我们说许渊冲求美重于求真、译文不讲忠实的话,那便是对许渊冲翻译思想的误解。

 

第二,对优势论的误解。

 

许渊冲的优势论,曾引起国内翻译界的热烈争论。优势论,一般认为是指翻译要发挥译语语言的优势,即在英译汉时要发挥汉语语言的优势,在汉译英时要发挥英语语言的优势。殊不知,这只是优势论的一个方面;其另一个方面,是指翻译要发挥源语语言的优势。后来,许渊冲又提出翻译的“克隆论”,可视为发挥源语语言优势的进一步阐释。如果说发挥译语语言的优势是一种归化的翻译策略的话,发挥源语语言的优势,则是一种异化的翻译策略。这说明,许渊冲并非人们所理解的归化派的代表——他是归化和异化并举的一位译家。在许渊冲的翻译思想中,发挥源语语言优势的思想(或“克隆论”)被学界所忽略,从而导致了对许渊冲翻译理论认识的偏狭。

 

第三,对许渊冲是归化派的误解。

 

在2005年出版的《译笔生花》第21页,许渊冲写道:“如果归化的方式最好或最优,那翻译就该归化;如果异化的方式最优,那翻译就该异化。这就是归化或异化的竞赛,看哪种译法胜利,胜利的就是‘优化’。”这进一步说明了许渊冲翻译思想的辩证观。他并没有一味主张翻译的归化,而是对异化和归化持辩证的态度。就翻译实践而言,例如,汉语古诗中经常出现“银河”,外国译者一般将其译为the Milky Way, 这显然是归化翻译;而许渊冲则将其译为the Silver River, 正所谓异化翻译。许渊冲在文化内容上所追求的原汁原味的异化翻译观,显然是被人们忽略了。许渊冲之所以被人们理解为归化翻译的代表,只是因为他采取了语言层面的归化翻译为主的策略,如此而已。

 

第四,对翻译再创论的误解。

 

翻译就是翻译,老老实实地翻译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创造呢?许渊冲的反对者,多持这样的观点。许渊冲认为: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化的竞赛,在竞赛时要发挥译语的优势,使再创作胜过创作。换言之,再创的译法就是原作者用译语创作,或者说,译者设身处地,假想如果自己是原作者,会怎么用译语来写,自己就怎么译,这就是再创作。许渊冲认为,目前世界上流行的是西方的对等翻译理论,因为西方语言之间互译时,基本可用对等译法;但中国语文和西方语文大不相同,大约只有一半词汇有对等词。因此,在研究中译外时,完全照搬西方的翻译理论,是有问题的。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学翻译中创译的重要性。

 

总之,对求美重于求真的误解,对优势论的误解,对许渊冲是归化派的误解,以及对翻译再创论的误解,构成国内翻译界对许渊冲翻译理论的误解和误读。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翻译研究的深入,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将以更加清晰的面貌呈现出来,发挥其译学贡献和作用。

顶票:0; 踩票:0    

祝一舒  副教授 专家简介

许渊冲翻译思想具有理论的构建性

 

国内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许渊冲结合其丰富的翻译实践,一直致力于中国学派翻译理论的构建,其理论可浓缩和概括为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具体来说,“美化之艺术”是指“三美”“三化”“三之”的艺术;而“创优似竞赛”则是“再创论、优势论、三似论、竞赛论”的具体表现。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主要由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目的论、矛盾论和实践论等六个子系统构成。一是本体论,包括“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和 “信达优”;二是认识论,包括“三似论”(形似、意似、神似)、“三势论”(优势、均势、劣势)、“艺术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艺术)、“优势论”“竞赛论”“超导论”和“再创论”;三是方法论“三化论”(亦称“化学论”,包括深化、等化、浅化,即利用加词、换词和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来努力达到神似的境界);四是目的论,包括“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五是矛盾论,如“真与美:矛盾统一提高论”;六是实践论,即“翻译理论来自实践,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

 

上述六论的构成,对许渊冲而言,是有理论自觉和理想追求的。其中,前四个子系统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目的论是许渊冲翻译理论研究的四个重要维度。本体论是许渊冲翻译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三美论”是许渊冲提出的文学翻译最重要的标准和理论。矛盾论和实践论是许渊冲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和实践论提炼和总结起来的,是对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许渊冲为了使自己的翻译理论更加一体化和更具有系统性,还从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古代哲学巨著《易经》中吸收营养,从翻译转换的本质、形式与特点入手,提出了“译诗八论”,即“一论:译者一也,译文应该在字句、篇章、文化的层次和原文统一。二论:译者依也,译文只能以原文字句为依据。三论:译者异也,译文可以创新立异。四论:译者易也,翻译要换易语言形式。五论:译者意也,翻译要传情达意,包括言内之情,言外之意。六论:译者艺也,文学翻译是艺术。七论:译者益也,翻译要能开卷有益,使人‘知之’。八论:译者怡也,文学翻译要能怡性悦情,使人‘好之’、‘乐之’。译诗八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一至三论是翻译的方法论,四至六论是翻译的认识论,也可以算是‘译者依也’的补论。七八论是翻译的目的论”(张西平,2014)。

 

许渊冲在翻译方法论中系统引入“三化论”(等化、浅化、深化) ,作为“传达三美”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将之列为文学翻译方法论的主要范畴。深化是指特殊化、具体化,译文内容比原文内容更深刻了;而浅化正好相反,是指一般化、抽象化,把深奥难懂的原文化为浅显易懂的译文;等化是指形似的译文,包括对等、等值、等效。

 

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具有融合和创新精神

 

一是与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高度融合。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植根和缘起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儒家经典思想,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和本质,具有独特的民族性。

 

二是与中国传统译论的高度融合。许渊冲的翻译理论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译论和美学思想,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较强的学理性。

 

三是与中国翻译实践的高度融合。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创新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产生于丰富的文学翻译实践,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与发展,对翻译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互动。

 

四是与西方先进翻译理念有交流有批评有融合。许渊冲认为好的翻译应注意中西语言文化的融通和互鉴,使忠实于原文与发挥译文优势之间达到辩证统一。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具有实践指导性

 

这是其最突出的特点。许渊冲针对中国翻译现状,立足典籍翻译实践,创立中国学派文学翻译理论,揭示了中国特有的一些翻译现象和翻译规律,致力于解决中国典籍对外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难题,其翻译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性和适用性。

 

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具有时代价值与精神力量

第一,敢为天下先,不断拓展译学研究领域。

第二,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话语自信,致力于提升中国学者在国际翻译界和译学界的地位。

第三,  求真求美,不断超越,勇攀翻译科学高峰。许渊冲坚持认为文学翻译不是科学而是一门艺术,但其对翻译科学的大胆探索和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有着实在的努力。许渊冲在《翻译的艺术》中强调,翻译的目的不仅仅是交流,应该是丰富与提升,所以翻译是竞赛,致力于提高:“翻译又可以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在竞赛中,要争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参考文献:

 

张西平. 许渊冲———中国古代文化翻译的探索者[N].中华读书报,2014-06-25.

 

本文原刊载于《上海翻译》2019年第5期,感谢祝老师授权iResearch平台发布,本文作了部分删减。

顶票:0; 踩票:0    

覃江华  教授 专家简介

许渊冲翻译语言观释解

 

许渊冲的翻译语言观涉及诸多翻译学核心问题。他认为,翻译包括六大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译者、译作、读者。原作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也是对自己思想的“翻译”。译作是译者对现实世界和原作所反映世界的双重反映,是“翻译”的翻译。由于语言仅能部分反映世界,且不同语言的表达力有所差异,所以译文在反映现实世界和作者原意时,未必就不如原文准确、完整。这样一来,创作与翻译的地位就是平等的。作者和译者同为创造者和翻译者。

 

许渊冲的整个翻译认识论、方法论、目的论,都建立在这一语言观基础之上,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这在其“译诗八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现实世界是一切作品和译作的根源。作者依据现实世界写出作品(依也),作者和作品的关系应该是一致的(一也),译者和作者的关系却是得其意而忘其形(意也)。因为译者和作者对世界的看法总是有同有异的(异也),这就造成了创新立异,也就是创译和超译的根源。因为译者和原作的关系不可能完全一致,只能是依据原作(依也)。译者和译作的关系是解决信与美之争的艺术(艺也),译作和原作的关系是变易文字(易也),和读者的关系是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怡也)。读者受益于作者和译者(益也),或多或少改变了自己,也会或多或少改变一点世界(易也)。这就是人和书和现实世界的简单关系”。

 

许渊冲的翻译语言观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中外语言对比分析基础之上。他指出,汉语是意合型语言,而英语是形合型语言。汉语语法不如英语精密,词性不太分明,连词、介词等衔接手段往往可以省略。汉字是表意型文字,西方文字是拼音型文字;表意型文字精练,含义丰富,拼音型文字精确,逻辑性强。汉语往往言大于意,而西方语言基本上是言等于意。语言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由于汉语与西方语言之间的距离远大于西方语言内部的距离,在中西互译中要传递中国文化真精神并非易事。译文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但又不能超过一个合理的度。因此,许渊冲将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视为中国学派文学翻译理论的基本原理。

 

翻译是一种意义再生。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面对不同种类的意义识解与再现问题。许渊冲谈论较多的是宣示义与启示义的区别。所谓宣示义,就是没有任何含糊不清的意义。所谓启示义,就是诗人自己未必十分明确,读者的理解未必完全相同的意义。在他看来,英汉语诗歌的宣示义和启示义倾向并不相同。总体而言,英语诗歌的宣示义比较丰富,没有半点含糊。而中国诗歌的启示义十分丰富,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可能会千差万别。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统一,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内容与形式、神似与形似是有矛盾的。许渊冲认为,内容与形式都忠实于原文的译文,只能算是正确的译文,仅仅达到文学翻译的低标准。译文同时反映原文和现实世界,做到比原文更加精确地反映现实世界,才算是达到了文学翻译的高标准。因此,如果在反映现实世界时,原文表现力有所不逮,译文可以加以改进、提升和超。这就是所谓的得意忘形、求同存异、扬长避短、创优竞赛。质言之,在文学作品意义再生过程中,内容大于形式,妙译重于风格。

 

总之,许渊冲对语言、文化、翻译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决定了其对翻译本质和功能的看法。许渊冲坚信,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化的统一。这种统一既是作者与作品之间的统一,也是不同语言文字在字句、篇章和文化上的统一。翻译是一种提升性力量。通过翻译可以实现不同语言文化的双向交流、取长补短,从而创造一种新的、更加繁荣的世界文化。这是一种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翻译大同观,不仅凸显了其语言观与文化观的内在关联,而且体现出其翻译思想的要旨和特色。

 

本文原刊载于《外语与外语教学》2018年第6期,感谢覃老师授权iResearch平台发布,本文作了部分删减。

顶票:0; 踩票:0    

发表您的观点 共有0人发表了0条评论及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