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广生态语言学研究,探讨其学科发展、基本理念与研究范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19年7月29—30日共同举办了“生态语言学研究”研修班。本期研修班特邀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语言生态学”博士点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国文教授和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何伟教授主讲,通过理论精讲、示例分析和分组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与线上线下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200余名教师共同探究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理论框架与研究范式,助力参班教师的学术研究发展。

会场全景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副社长段长城主持了研修班的开幕式。段长城老师提到,外研社建社40年来,与全国广大外语人共同努力,致力于推动外语教育的发展;外语教师在新时代承担着“育人”重任,外研社2019年暑期系列教师研修班的主题是“责任、境界、智慧”,希望能借此助力广大教师的专业提升和创新发展。

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副社长段长城

 

追本溯源:理解学科背景,建构生态哲学观

开班伊始,黄国文教授首先带领参班教师明确了“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的定义与兴起过程。黄教授指出,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态问题也纷纷出现,在此背景下许多学科开始转向生态学化,生态语言学就是人文学科中生态学化的学科之一。作为新兴学科,生态语言学有其自身的学科规划和研究范式。语言生态的“豪根范式”、聚焦话语生态取向的“韩礼德范式”为目前生态语言学的两种主要研究范式。黄国文教授认为,生态语言学的发展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符合国家战略生态意识,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黄教授还向参班教师发出倡议,提出“思,以生态语言学为本;行,以生态语言学为道(Think and act ecolinguistically)”。

黄国文教授

 

开展生态语言学研究首先需要确立生态哲学观。何伟教授认为,生态哲学观是生态语言学内在的一项重要议题,也是生态语言学区别于其他语言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维度。生态哲学观并不需要完全原创,它根植于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研究者可以结合文化资源与社会环境思考、融合,构建生态哲学观。随后,何教授具体解释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哲学思想和中国外交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何教授认为“多元和谐,交互共生”是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生态哲学观,可用于指导语言生态系统的研究。

何伟教授

 

探索方法:明晰研究目的,掌握范式与原则

何教授通过对比,结合实例,介绍批评话语分析(CDA)、积极话语分析(PDA)、多模态话语分析(MDA)以及生态话语分析(EDA)几种话语研究范式的研究目的、应用范围和具体方法。与局限于以人为中心的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以及缺乏统一标准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不同,生态话语分析可以涵盖所有话语类型,具有宏大的研究目的、广泛的研究对象、明确的研究步骤以及开放性的理论基础。随后何教授详细讲解了生态话语分析的研究步骤。

参班教师认真投入

 

在对比批评生态话语分析、积极生态话语分析的基础上,黄教授提出了“和谐话语分析”范式,指出我们在进行话语的生态分析时,需要考虑文化传统、政治导向、话语产生的背景等多方面因素。和谐话语分析以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旨在研究语言如何建立、加强、协商和实施社会的各种关系。和谐话语分析具有明显的本土化倾向,可供参班教师在开展生态语言学研究时参考借鉴。

 

黄教授基于儒家传统,提出了生态话语分析的基本假定和三条原则。他认为,进行生态话语和行为类型分析,首先要接受“以人为本”的基本假定。在“以人为本”假定基础之上,有三条原则可以指导生态话语与行为分析以及生态语言学研究,即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和制约原则。三条原则相辅相成,常常共同发挥作用。

 

针对英国生态语言学学者Stibbe确定的三种话语类型——有益性话语(beneficial discourse)、破坏性话语(destructive discourse)和中性话语(ambivalent discourse),黄教授认为,由于不同分析者有不同的生态哲学观,话语类型之间的界限有时是模糊的,且程度存在差异,因此黄教授提出使用连续统的概念来区分和讨论话语类型。黄教授通过实例与参班教师分析并讨论了在不同视角下同一语篇的不同归类,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研究者对语篇的不同判断,提出话语的解释要结合具体语境。

 

实践探究:经典案例分享,话语分析演练

何教授以“环境保护广告话语生态性分析”为例,深入阐释了生态话语分析的路径及研究方法。何教授以2016年“美丽中国”环境保护公益广告作品征集及评审委员会推荐作品为中文语料,与相同数量的英文广告共同作为研究对象,以及物性系统理论为语言学指导,对其生态属性进行了解读,深入探讨二类语料在生态意义表征方式上的异同,为环保公益广告创作者提供了可行性建议。通过这个完整案例,参班教师进一步明确了生态话语分析的三个步骤及基本方法。

 

研修班第一天晚上,参班教师分组进行了生态话语分析实践练习。每组就不同的任务和问题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展开探究。第二天上午,各组代表将讨论结果在大班进行了汇报。黄教授和何教授对各组的汇报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大家对生态话语分析已有了深入的认识与自己的思考,并对大家的问题给予了详细解答。

小组讨论和课间答疑

大班汇报

 

最后,何教授带领大家剖析了生态语言学的学科属性。生态语言学从源起和目的看,属于广义的应用语言学;但其研究范围广泛、研究范式与理论构建多样化,研究方法多元,融合了多种学科原理和思想,因此从学理上,又是一门超学科性的学科,具有“边际性”与“开放性”的双重特点。

 

生态语言学作为语言学新兴学科,前景广阔,方兴未艾,黄教授与何教授鼓励参班教师投身到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事业中去,在研究实践中不断尝试与创新,在实践探索中将其发展壮大,通过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为生态文明的建设作出我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