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词

《语言、翻译与认知》终于与大家见面了,这是学界的一件喜事,也是大家期盼已久的大事。她承载着诸多学人的梦想和希望!

 

这是一份聚焦语言、翻译与认知的学术集刊,主要目的是研究语言、翻译与认知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关注语言,关注认知,关注语言与认知之间的相互关系。语言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语言是一种复杂的认知适应系统,与人类认知、心理、生物、文化、社会等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非常复杂,涉及的问题众多。例如,语言的本质是什么?其产生的机制是什么?语言是对世界的表征,还是以某种方式建构了世界?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还是思想的根源?语言的起源和演化如何?诸如此类问题,都亟待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关注翻译,关注翻译中的认知,关注翻译中的语言与认知。自巴别塔之后,翻译搭建了人类跨语言交际、跨文化沟通的桥梁。翻译被认为是宇宙历史长河中最复杂的活动,是语言活动,更是认知活动,以单语认知为基础,涉及双语乃至多语认知。在信息时代,翻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具有多种形态:笔译、口译、视听翻译、译后编辑、手语翻译等。最广泛和最具体意义下的翻译本质是什么?译者在翻译中受到哪些制约?起着什么作用?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本集刊每年出版两辑。突出(但不限于)认知视角的语言研究、翻译研究;基于认知科学的理论思想,采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展语言研究、翻译研究、文化研究,等等;既欢迎理论思辨,也接纳实证探索;不计长短、据实深入为原则;求真求实、务求创新为宗旨,开设海外学者专稿、青年学者论坛、名家访谈、争鸣与商榷等特色栏目,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中国学术话语构建。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我们深知,办好一本学术期刊并非易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语言、翻译与认知》今日起航,唯有坚持,方能行远。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正是由于他们的大力支持,这个新生婴儿才有幸降临人间。我们切盼大家共同呵护,期待她茁壮成长!

 

文 旭

2020 年12 月26 日

 

 

第一辑目录  

 

第一辑提要

语义研究和认知研究散议

陆俭明

北京大学

 

提要:语义与认知密不可分。语义研究与认知研究常常被放到一起来讨论。本文谈论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直接影响或者说左右句子意思的各个因素,其本身具有什么意义,这很值得研究,而这方面的语义研究并不容易。2)“语义和谐律”可视为语义的最高原则。受“关联理论”的启迪,本文认为“语义和谐的机制”就是“关联”;“语义和谐律”实际就要求言语表达的方方面面都达到最大关联、最佳关联。3)隐喻、转喻。在解码时宜用“激活”(activate/trigger)说替代目前所说的“投射/ 映射”(projection/mapping)说,这样能更好地解释为什么一个人听到或读到新的隐喻或转喻时马上能识解。隐喻、转喻的使用都要跟言语表达取得最佳关联,为此有必要对隐喻、转喻作更深层次的认知研究。4)构式理论中的“构式压制”(Construction Coercion)说值得商榷,此说法不符合“语言—认知”的实际运作情况,应当用“构式激活”(Construction Activation)说进行替代,而这也将有助于对动词词义研究的深化。

 

关键词:语义研究;认知研究;关联理论;隐喻;转喻;构式压制;构式激活

 “极”的演化模式及认知机制——历时构式语法视角

文 旭 司卫国

西南大学

 

提要:以往对现代汉语极性程度副词“极”演化的研究主要借助传统语法化理论,但这种研究路径将“极”的形式和意义割裂开来,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形式的作用。本文在整合以往对构式语法和语法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历时构式语法视域下构式演化的理论模型,并以词汇构式“极”为个案研究,运用共时与历时、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借助汉语语料库系统考察“极”形式和意义形成与演化的一般规律。研究发现,“极”的“形—义”演化是由构式变化到构式化再到更深层次构式化的过程,该过程受泛化、隐喻、重新分析和类推等多重机制的制约。

 

关键词:“极”;历时构式语法;构式变化;构式化;认知机制

直言判断类断言言语行为的认知语用探索

杜世洪 吴亚军

西南大学

 

提要:直言判断关系着断言言语行为,而断言言语行为是内在认知语用动因的外在反映。直言判断分为“A式判断”(全称肯定判断)、“E式判断”(全称否定判断)、“I式判断”(特称肯定判断)和“O式判断”(特称否定判断)。这四类判断的语言表达对应的是四种断言,即判断的语言表达就是断言,而断言是语言使用的基本特征,实施的是断言行为。断言行为的言外之力具有什么特征与性质呢?要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就要参照认知语用理论来考察直言判断的言语表达,探索直言判断言语行为的特征与规范,分析直言判断言语行为的语力性质及认知语用动因。研究发现,直言判断的言语渲染会导致断言言语行为产生语力合力和语力分力,而且当断言与事实之间发生背离时,断言言语行为就会产生语力偏移,从接受语力的核心对象偏移到接受语力的外围对象。导致语力偏移的断言会面临断言言语行为规范辩证要求的挑战。

 

关键词:直言判断;断言言语行为;认知语用动因;语力合力;语力分力

英汉隐喻翻译过程中认知努力的常规性效应:眼动实验的证据

卢 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提要:本文探讨隐喻常规程度对英语隐喻汉语翻译过程中认知努力的作用。研究采用2×2混合因素设计的眼动实验,探究了62名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译者用汉语翻译常规程度不同的英语隐喻过程中的认知努力。四篇包含不同常规程度隐喻的英语文本由被试进行汉语翻译,眼动仪记录被试翻译过程中原文理解阶段的眼动指标,Translog记录译文产出阶段的击键行为。实验结果表明:1)在原文理解阶段,低常规性隐喻的总注视时长(7.14秒)与高常规性隐喻的总注视时长(3.18秒)之间呈现极显著差异(F=40.13,p=0.000),低常规性隐喻在翻译的原文理解阶段会耗费译者更多的认知努力,隐喻翻译理解中的常规性效应显著;2)在译文产出阶段,低常规性隐喻产出时长(26.64秒)与高常规性隐喻产出时长(8.09秒)之间呈现极显著差异(F=44.28,p=0.000),低常规性隐喻比高常规性隐喻在译文产出阶段耗费译者更多的认知努力,译文产出阶段所耗费的认知努力都远远大于原文理解阶段所需的认知努力,隐喻翻译产出中的常规性效应显著;3)关于两种常规程度的隐喻翻译过程中原文理解阶段和译文产出阶段的认知努力,高水平被试与低水平被试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隐喻常规程度与被试语言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呈复杂的混合效应。

 

关键词:隐喻翻译;认知努力;常规性;眼动追踪

 

多模态翻译认知研究综述

王建华 任岳涛

中国人民大学

 

提要:自实证研究方法在翻译研究中兴起以来,认知翻译研究已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近年来,翻译研究中开始出现多模态的研究视角,语言符号之外的多模态翻译成为翻译研究中的一个新兴议题。多模态翻译认知研究是多模态翻译研究和认知翻译研究融合而成的新的研究领域。本文首先对多模态翻译研究和认知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共通之处进行梳理,然后介绍多模态翻译认知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探讨研究的问题和不足,并指出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多模态翻译;认知翻译;多模态;认知

认知翻译学要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

谭业升

上海外国语大学

 

提要:认知翻译学仍然处于“借”的地位,且目前的研究尚存在诸多不足。作为一门正在成长中的学科,认知翻译学研究者需要逐渐克服已有的不足,不断产出系统性的新知,才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更强的生命力,让学科之树壮大起来。本文立足翻译学的发展历史和有关学科建构的认识,重点阐述认知翻译学发展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具体包括:1)认知翻译学与输入学科的关系;2)翻译问题与非翻译问题的关系;3)认知翻译学与已有翻译理论或理念的关系;4)认知翻译学研究方法中的两对关系,即问题与方法的匹配,经验实证方法与人文解释方法的结合;5)认知翻译学与新型翻译实践的关系。

 

关键词:认知翻译学;输入学科;翻译问题;方法;新型翻译实践

主观性/主观化视角下的典籍英译研究——以《孟子》英译为例

王明树

四川外国语大学

 

提要:主观性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包含说话人对事物的评价和在话语中留下的“自我”印记。主观化则是指语言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目前,主观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说话人的视角;2)说话人的情感;3)说话人的情态。因此,本文主要从主观性所包含的视角、情感和情态三个主要维度出发,以《孟子》英译中的部分篇章为例,探讨译者在典籍英译中的主观性/主观化问题,旨在为典籍英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主观性/主观化;典籍英译;《孟子》英译

概念整合理论下的隐喻阐释及其翻译策略研探——

以《长恨歌》中的“弄堂”为基点

李明明

西安外国语大学

孙 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提要:概念整合理论是一套能对复杂隐喻的不同概念域进行认知分析的运作方案。王安忆的著名小说《长恨歌》是20世纪9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作品之一,其写作风格别具一格,大到每一章节的标题,小到具体的遣词造句,都充满了形形色色的隐喻。本文选取该书“弄堂”章节为语料,试图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构文本中隐喻的运作过程,探究美国汉学家白睿文(Michael Berry)和美籍华裔学者陈毓贤(Susan Chan Egan)在其合译本中如何巧妙运用翻译技巧处理隐喻翻译问题,进而传递内涵深邃、饱含文化特色的隐喻意象。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隐喻;翻译策略

认知翻译学的名与实

肖开容

西南大学

 

提要: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认知翻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平台和学术交流渠道逐渐增多,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已成为翻译学研究的新分支且不断走向成熟。不过,认知翻译学目前存在的学科名称和关键术语不统一、理论主张不清晰、研究领域分散等问题影响了其进一步发展。基于对学科名称、研究范式、主要研究领域的分析,本文尝试勾勒认知翻译学的研究体系,认为认知翻译学是对翻译生成、翻译接受、译者等的认知研究,有计算翻译论和认知翻译论两种认知研究范式,现有研究主要涉及翻译生成认知、翻译接受认知、译者认知和翻译的社会认知研究等领域。

 

关键词:认知翻译学;计算翻译论;认知翻译论;翻译生成;翻译接受

简评《英韵三字经》

陈满华

中国人民大学

 

提要:《三字经》已有多个英译版本,翻译此经典要推陈出新,实属不易。赵彦春翻译的《英韵三字经》多有创新,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有较大推进。赵译本采用“三词格偶韵体”,形式优美;遣词造句精当、灵活而富于创意,是一个很出色的译本。当然,此译本在选词达意和音律方面尚有提升余地,白话释解和汉字注音也存在个别瑕疵。

 

关键词:赵彦春;《三字经》;三词格;偶韵;创新

Cognitive Translatology: A Primer, Revisited

Ricardo Muñoz Martín & César Andrés González Fernández

Università di Bologna

 

Abstract: Over the past 15 years, we have seen a steady growth of research in Cognitive Translation & Interpreting Studies (CTIS). One of the paradigms within CTIS, Cognitive Translatology (CT), draws from Situated Cognition and already is an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views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brain, mind and diverse forms of multilectal mediated communication. One decade after the original presentation of the CT framework, this article aims to clarify and update the notions introduced there. First,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prerequisite concepts, such as intertextuality, meaning,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from cognitive translatological perspectives. Second, it reviews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s and translating and presents a précis on CT’s disciplinary basics, such as the object of study, research methods and future directions. Altogether, we hope to contribute to dispelling misunderstandings and answer some recurrent questions on the theoretical edifice of Cognitive Translatology.

 

Keywords: Cognitive Translation & Interpreting Studies; Cognitive Translatology; multilectal mediated communication; intertextuality; language; communication

 


 

《语言、翻译与认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和重庆市重点文科基地“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投稿方式

请将电子稿件以附件形式发送至邮箱lancogtrans@163.com。邮件主题注明“《语言、翻译与认知》投稿”,邮件内容写明文章标题及作者联系方式。

 

购书方式

1.  复制3 hihi:/嘻2MoTXjsXKYj,打开手机淘宝即可购买。

2.   扫描以下二维码即可购买。

 

【声明】感谢《语言、翻译与认知》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语言、翻译与认知》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493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