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学术资讯
研究方法
科研工具
论文写作
期刊投稿
课题申报
学术出版
What's Hot
特别推荐
经典必读
教材研究
统计分析工具
语料库工具
常用术语
首页 > 文献推荐 > What's hot
more
(文献数据最近更新时间:2023-06-15;中文文献显示格式为《外语教学与研究》标准,英文文献显示格式为APA标准。)
认知隐喻理论虽对隐喻研究贡献巨大,但因其过于强调跨域概念投射,隐喻所提供的丰富感官体验被严重忽视,隐喻的意义潜势被贫困化。该视角下的具身体验理论更多涉及的是本体感受,导致语境在隐喻解读中变成冗余信息。Davidson的假说否定隐喻的概念意义表达功能,强调其指向功能,认为隐喻意义只有通过使用过程分析才能得以破解。根据该假说,隐喻促使读者依据各自的生活经历,在栩栩如生的感官体验语境中对世界进行重新认知和重新构建。该假说能使隐喻分析摆脱从概念到概念的分析怪圈,能更好地解释隐喻的认知功能。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可视化技术,考察了近十年发表在国外主要语言学期刊上与隐喻研究相关的论文,以呈现国外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当前隐喻研究虽大都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但注重使用语料库方法和实验方法,探索了手势隐喻、多模态隐喻、情感隐喻、隐喻与身份建构等新话题,并立足于基于语域或体裁的定位,经历着社会转向和实证转向,形成了语言、思维和交际三个平面,正逐渐显示出认知神经科学、话语分析、话语动态及生态进化论四个发展路径。
文章选取2012年美国首场总统竞选辩论中经济议题的辩论文本为语料,运用框定理论从公众接受的视角解析了奥巴马与罗姆尼的政治博弈策略,归纳了他们使用的主要框架和重构框架。本研究证实了Lakoff(2004/2008)提出的美国共和党比民主党更善于框定自身政治主张的观点。研究进一步表明:在运用框架建构美国的经济现实以进行概念操纵的过程中,罗姆尼的框架更为成功地运用了隐喻、意象、故事等思维构块,更有效地驾驭了公众情感;罗姆尼基于共和党的道德观表述政策,对奥巴马的经济框架进行了道德层面的重新框定,而奥巴马的框架却限于具体政策层面;奥巴马屡次使用罗姆尼的语言重复并强化了罗姆尼的框架,从而"帮助"罗姆尼赢得了更多"摇摆派"的支持。
本文从精神分裂的角度,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解读《夜色温柔》中尼科尔的疯癫形象,通过对其言语表达、攻击性行为、佯狂以及空间和时间维度变迁的分析,发现尼科尔的疯癫构成了女性意识觉醒的隐喻,它超越了个体失常的范畴,成为作家菲茨杰拉德批判美国精神病机理社会的工具,同时也展示了作家对转型中的现代社会里女性生存境况的人文主义关怀。
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心理健康咨询和知识宣传为话语分析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本文以香港某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运营的网络咨询平台为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结合关联性检验的定量研究方法和话语分析的质性研究方法,考察了咨询者与专家基于网络的交流中对隐喻的三方面应用:内容性、功能性以及互动性。文章分析了咨询者和专家用隐喻来讨论何种话题,又使用了哪些源概念来构建隐喻;通过对隐喻单位进行多重编码分析并将不同变量之间用卡方检验生成列联表,文章揭示了话题和源域选择之间、隐喻承担的功能和隐喻使用者之间有显著的关联。
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疾病既是审美理性的外在艺术化,也是作家情感表达和理性认识的工具。本文通过展示出现在小说《夜色温柔》中的酗酒、自恋以及精神分裂等时代病症,分析病志、医嘱和病人日记3种主要文体形式来阐释个人、疾病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菲茨杰拉德把个人痛苦与自我表达需求、疾病与身份、写作与治愈等相联系,揭示了疾病的道德、政治及女性政治的隐喻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类未来精神出路的人文关怀。 更多
西方学者已在隐喻能力的疆域厘定,隐喻能力与一语和二语、隐喻能力与认知风格和语言水平、隐喻能力的教与学、隐喻能力与课程类型、隐喻能力与文体意识、隐喻能力与词汇习得、隐喻能力与跨文化交际、隐喻能力与语料库技术和真实话语以及其隐喻能力与他修辞能力等领域和话题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在列举、梳理和总结西方学者已经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指出目前隐喻能力研究发展的局限和不足,并尝试性地为将来的隐喻能力研究和外语教学提供参照和借鉴。
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疾病既是审美理性的外在艺术化,也是作家情感表达和理性认识的工具。本文通过展示出现在小说《夜色温柔》中的酗酒、自恋以及精神分裂等时代病症,分析病志、医嘱和病人日记3种主要文体形式来阐释个人、疾病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菲茨杰拉德把个人痛苦与自我表达需求、疾病与身份、写作与治愈等相联系,揭示了疾病的道德、政治及女性政治的隐喻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类未来精神出路的人文关怀。
“可能世界理论”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一个分支,对虚构性命题提出了叙事学角度的全新解释,有利于对文本嵌套模式进行叙事分层的讨论,为元小说文本提供了新的解构模型。在《微暗的火》中,纳博科夫运用“隐喻”和“不可靠叙事”等种种叙事手段,在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间架起了一座虚构的桥梁。本文将运用可能世界理论对《微暗的火》的故事世界进行划分,由此探讨叙事者嵌套层级以及各个世界的连通关系,揭示其叙事技巧的后现代特征。
隐喻是文学和语言学研究共同关注的话题。当代认知语言学建构了隐喻研究的认知路径,但是不够重视语境在隐喻使用中的作用,无法揭示隐喻完整的本相。佐尔坦·考维柯赛斯的隐喻研究新著《隐喻来自何处——重新思考隐喻中的语境》透过文学话语中的隐喻使用,彰显了语境的作用,为概念隐喻理论提供了重要的补充。
从经典到后经典叙事学,小说文本的构建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作为重要的认知方式,隐喻是人类语言交际中重要的叙事手段,参与话语的建构。本文以小说为例,着重分析了隐喻叙事与语篇建构功能。
对隐喻的研究应超越对隐喻现象的直觉分析,而更多地从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实证研究中挖掘证据来论证和验证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隐喻现象的复杂性需要通过多角度的实证研究来揭示隐喻认知表征中所涉及的认知资源、概念隐喻和具身体验等。本文提出以动态系统的理念和原理设计科学的实验范式来探讨影响隐喻性语言使用的各种稳定性和变异性因素,准确揭示和全面反映不同情境下隐喻使用和理解的认知心理机制。
本研究在认知视域下,对比考察了和场所、空间、方位有关的汉日惯用语。首先,分析了汉日场所惯用语的认知模式——处于转喻—隐喻连续体中,转喻空间系统中其它的场所、方位或邻近的人(物),隐喻地位、身份、立场、境况等;其次,考察了汉日场所惯用语的对应关系,指出了二者的共性和个性;最后,探讨和阐明汉日的对应动因,是以"共识文化""民族文化"为基础,"社会规约、文化规约、心理规约"交织作用下的"认知激活"。
当前隐喻研究逐渐由理论层面转向分析层面,但是缺乏相关方法论的探讨。本文在讨论隐喻本质的基础上,将"三重视角"概念引入隐喻分析,尝试厘清其维度和流程,建立隐喻分析范式。隐喻本质包含认知、语言和社会三方面的属性,相应地隐喻分析应区分三个角度,关注七个维度:1)"从自身"的角度探讨隐喻的认知属性,构建"隐喻网络"和"隐喻场景/故事";2)"从下面"的角度阐释隐喻的语言属性,分析"隐喻丛"、"隐喻构式"和"隐喻密度";3)"从上面"的角度讨论隐喻的社会属性,揭示"隐喻使用者身份"和"隐喻功能"。隐喻分析可以按照"从下面"的角度到"从自身"的角度再到"从上面"的角度的大体流程,结合研究兴趣和需要有选择地进行。
关于时空互动存在两种观点:时空隐喻和认知时空。时空隐喻说主张空间可知觉而时间则不可,空间组构时间,而认知时空说主张时间与空间均可知觉,时间是空间的相关维度。时空隐喻虽具有语言证据支持,但仍不能一致性地解释在语言表达中时与空之间的多样互动关系。本研究发现,在汉语动词复现中,时空相关比时空隐喻更为显见。这说明,在语言规约化中,时空隐喻和认知时空呈现互补性。
“饮食障碍”是神经症的一种,分为“厌食症”与“暴食症”。厌食症出现于19世纪,却在20世纪北美女权主义运动兴起之时才受到关注;暴食症则被视为“厌食症的丑陋姐妹”,直到80年代之后才获得学界关注。厌食症与必须经过社会符号洗礼才具有隐喻价值的生理疾病不同,它诞生于个体与社会的罅隙之中,本身就是性别权力谱系的赘生物。随着女权主义的深入发展,厌食症逐渐转化为一种女性话语策略,而相应出现的暴食症则逐渐成为抵抗“厌食政治”的“抵抗话语”。本文借助阿特伍德的《可以吃的女人》与《神谕女士》,试图阐明的正是这一话语策略。
石黑一雄平实的语言如景深长镜头一般无差别地选择与表述自然发生的动作,通过捕捉事件里原本自在、自然的中性而获得多重的象征意义,这与法国美学家巴赞所褒扬的电影中的中性写实手法颇为相似。本文从《埋葬的巨人》中表现的叙事美学与巴赞电影美学之间共有的深刻美学基础出发,分析石黑一雄如何用这种反对蓄意象征的中性写实制造出足以颠覆写实本身的、全局性的和最大意义的象征。
隐喻从产生以来就倍受关注,隐喻的发展经历了修辞学,语义学,符号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等几个阶段。近年来,隐喻常被认为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和方式。本文旨在运用语用学的新理论——模因论,采用语料分析法,以广告语为例,来探讨隐喻模因的传播机制,并总结模因的复制和传播的过程和方式,以期从新的角度揭示隐喻语言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并拓宽模因论的应用范围。
《复仇之角》是美国作家乔·希尔创作的一部黑色魔幻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情、信仰以及复仇的故事。作品主人公伊格,因女友惨遭杀害而蒙受不白之冤,在一夜宿醉后发现头上竟长出两只犄角,甚至还拥有了让人吐露内心黑暗秘密的魔鬼力量。最终,化身为魔鬼的伊格利用犄角的力量将凶手正法为女友复仇。该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阐释贯穿作品的多个伦理隐喻和伦理反讽话语的建构,同时解析伊格如何陷入伦理困境并最终通过伦理选择走出困境,从而解构伊格由人至魔的心理认知过程,并揭示作品深层的伦理呼唤和道德教诲,同时表达了对现实社会道德问题的反思。
J·G·法雷尔的《冲突》自1970年出版以来就赢得广泛青睐,在2010年“失落的布克奖”评选中拔得头筹。评论界多把它置于“大房子”文学研究的框架下,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冲突》中的历史感不足,没有体现爱尔兰复杂的历史发展进程。本文认为此观点忽略了文字背后隐含的多维历史书写:法雷尔首先在情节中插入了书信与报纸,并以官方报道中的“大历史”与小说中主要人物亲身经历的“小历史”之间的碰撞与冲突,展现了不同历史书写之间的张力与悖论;其次,作者运用隐喻的手法描绘了英-爱阶级现实生活的场景,再现了英-爱冲突双方势力此消彼长的历史进程;最后,通过展现不同人物对特定历史事件的解读,静态的历史事件与动态的个人言说相互映照,融汇成一幅多维立体的历史画卷,不仅显示出作者对英-爱纷争历史的关注,也透析出他对20世纪中后期北爱尔兰陷入暴力循环怪圈的焦虑。
友情链接
我要提意见
版权所有 © 2006-2023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高等英语教学网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838号 京ICP备180309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