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指导 >  论文写作

自古以来,“求善”的伦理目的一直是文学创作与批评争鸣的焦点。虽然早期并没有“伦理批评”这一术语,但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对诗的教化功用的强调,到阿诺德、利维斯等对文化传统的捍卫,历史上始终不乏从伦理角度进行的文学批评。然而,随着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初的兴起,特别是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的出现,以及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相继勃兴,高度依托文本内容、带有较深主观主义色彩的伦理批评范式便日见衰微,让位于注重发掘所谓“文学性”的文本内部研究。

 

不过,在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一系列激进运动和思潮后,西方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此前的种种得失,批评界也显现出对激进理论话语的感知疲劳,倡导重新从伦理角度开展文学批评,从而引发了伦理批评范式的复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伦理批评”一词在文学批评领域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出现频率。韦恩•布斯(Wayne C. Booth)、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C. Nussbaum)、希利斯•米勒(J. Hillis Miller)、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劳伦斯•布伊尔(Lawrence Buell)等学者纷纷著书立论,就伦理批评的名与实各抒己见,伦理批评一时间俨然呈现出显学态势。

 

然而,从伦理批评的现状来看,虽然近年来出现了各种冠以“伦理批评”之名的专著和论文,但是作为一种批评路径,伦理批评的理论基础、理论框架、方法论等尚处于论证阶段。这种现状不仅导致了理论层面上的种种思想混乱,而且也在实践层面上引发了“伦理批评”术语被滥用的倾向。

 

那么,如何把握当代伦理批评纷繁的术语概念和复杂的学理源流?如何区分伦理批评和传统德育理论?如何开展伦理批评实践?92期“我来读文献”活动选读书目《伦理》一书聚焦当代伦理批评,诚邀读者一起参与探讨文学的伦理价值,认识伦理批评的现实意义。本期活动的领读专家为南京大学孙红卫副教授。欢迎大家参与!

 

点评文献:
杨国静,2020,《伦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获取渠道:

京东

当当

天猫

外研社微店

本期活动主持人:
孙红卫
南京大学
爱尔兰文学、西方现当代思想

向他提问

点评问题:
1. 道德和伦理的区别何在?
点评数:0
2. 努斯鲍姆的道德哲学批判主要强调了什么?
点评数:0
3. 如何理解他者在伦理批评中的关键地位?
点评数:0
4. 列维纳斯与德里达关于他者的思想分歧是什么?
点评数:0
5. 拉康思想体系中他者的含义以及与其他概念之关系。
点评数:0
6. 在德里达对策兰的阐释中,“灰烬”一词意味着什么,在他思想中又有什么样的枝蔓?
点评数:0
7. 客体派诗人的“真诚”有着怎样不同的意指?
点评数:0
8. 普拉斯的诗歌如何引起了争议?诸多批评家发起责难的出发点是什么?
点评数:0
9. 何谓暗恐?
点评数:0
10. 如何理解“不正常的人”这一概念?
点评数:0
11. 谈谈赛博格引发的伦理纷争。
点评数:0

快速提问